↑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现代文阅读

    “敬”的当代价值

    ①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②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③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④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⑤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文明的基础上。小农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C.“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D.“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B.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C.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C.在家庭作用日趋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学类阅读。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沭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摘自 《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摘自蔡磊砢《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 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

    B.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

    C.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

    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2.从词中看,作者“伤怀”的原因是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表现英雄寂寞,壮志难酬,悲愤无奈的句子是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长江赤壁段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3)《雨霖铃》中表现词人想象分别之后旅途中夜晚醒来孤寂凄凉的句子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保证:作为企业的一员,不管企业遇到多大困难,我一定同心协力,鼎力相助,决不袖手旁观。

    B.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对法西斯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

    C.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无旁骛谋发展,当属为政之德。

    D.近年,“驴友”数量逐年上升,自身素质良莠不齐,由此组成的民间驴友团体,没有专业的户外运动指导人员和器材,无力提供专业安全保障,这样的组织出去探险我们称之为“自杀行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伤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B.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C.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D.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今年清明刚过,这好雨就来了。                 。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

    ①你再看看地面吧!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蜓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

    ②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

    ③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

    ④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

    ⑤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

    A.⑤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⑤   C.⑤②③④①   D.②⑤③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选择下面正确的一项(  )

    A.元杂剧剧本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子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B.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生,女主角叫正旦,元杂剧的四套曲子一般由一个演员主唱。

    C.《雷雨》是曹禺创作的现代歌剧,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悲剧。

    D.《哈姆莱特》又叫《王子复仇记》,讲述了一个恋母弑父的悲剧故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志愿者行动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看下面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写一篇议论文;④文体特征鲜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