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4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①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醑②,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垆头:酒坊,酒家。②醑(xǔ):美酒。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分析。

    2.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今年的两会现场,安保部门首次使用名为“智能单警”的新型瞀用自平衡电动车,以帮助警务人员扩大巡逻范围和巡视效率。

    B.学生倘若身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能力,更可能拙于理性表达。

    C.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生动的冰雪运动姿态与书法 艺术巧妙融合,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D.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市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诗家素有“一篇《錦瑟》解人难”的慨叹。不论是“悼亡说”“恋情说”还是其他说法,也不管论述得如何充分,和诗歌自身给我们的感受比起来,总是令人有 的感觉。

    (2)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解答诗歌鉴赏题时,经常出现 的情况,所以解答时不但要理解诗歌,还必须学会运用一定的鉴赏术语。

    (3)原来一些领导干部喜欢看上级脸色,专拣领导爱听的话说,汇报工作时,大话、 空话、套话连篇,实情少、水分多,;现在这种习气有所收敛了。

    A.言不尽意  辞不达意   言不由衷

    B.言不及义  辞不达意   言人人殊

    C.言不及义 含糊其辞   言木由衷

    D.言不尽意  含糊其辞   言人人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有关文化经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老子》 的核心思想是“道”。

    B.“二十四史”在编写的过程中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由朝廷主持编纂并得到了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C.“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 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D.记述唐朝禅宗六祖慧能弘法的《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记录的是慧能得法及传播教化的事迹,由其弟子法海集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蘊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强调“意”,   。  ,    。《论语》中孔子几次提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其言也切”。这一方面的确说明“言意”矛盾的事实,承认有些内心体验、奥妙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另一方面也是孔子为避免尴尬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技巧。

    ①说明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正视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态势的矛盾

    ②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

    ③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

    ④《周易•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⑤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

    A.②①④⑤③  B.③④①②⑤

    C.⑤③②④①  D.③④⑤②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 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 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 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千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 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囷,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 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 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 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 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 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 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長天命, 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 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门,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 品格的可责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 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寸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责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 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完全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C.孔子最终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D.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 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 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陕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对中国古代民族 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祌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不同意出兵,让他“告” 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 “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其政治 主张与礼崩乐坏的时代格格不人,不被各国当政者采纳。

    B.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 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C.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髙的精神境界。

    D.孔子等中华优秀人物身上体现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历史担当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王国维道器合的文史治学

    周传家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发表文幸批评旧史学的养端,大声疾呼号召“创新史学”。1919年,毛子 水发表《81故与科学精神》,批评“国故”和旧史学,引起张煊的反驳,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 锋。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室言”中指出:“国故”即“国学”,涵盖“一切过去的 文化历史”。他主张“打破一切的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提出“研究问趙, 输入学理,整理®故,再造文明”的口号。

    王国维深受梁启超新史学观点及胡适“整理国故”口号的影响,坚持从历史着眼,主张 “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他以专门 史形式呈现出来的《宋元戏曲史》,“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拓展了传统历史学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成为新史学的典范,而且是公认的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坚持历史的观点,而且走的是“即器即道”的文化史路数,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绝非虚玄论道,同时也不停留于文化表象就事论事。他溯源探流,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使戏 曲这一中华元素从文化事象娓娓道来的展示中得以昭显。

    王国维治戏曲史,不仅有“史识”——别具只眼,更重要的是有“史胆”良知和担当。王国维幼年即喜读《汉书》,早年的《唪史诗二十首》限于个体的人生感慨和悲欢心绪,总视全局,分咏相对完整的“中国全史”,“议论新奇而正大”。处在大度将倾、内忧外 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文物制度的崩溃、历史延裂的残酷现实,王国维“毋忘其天职,而失 其独立之位里”,怀着对中国文化灭绝的深度恐惧感,通过古器物、古文字以及古史研究, 说明中国文物制度的其实性,表达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

    读王氏之《咏史诗二十首》,不由得使人想起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屈原有感于楚 国的危机和忧患,天问地,在对有关天、地、人的某些传说质疑的过程中,体现出他的怀疑精神、思想观念及其为楚国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王国维在《咏史诗二十首》中,面对苍茫历史“呵而问之”,同样是通过卒章显志的惯常创作模式,试图从中发现中国文化的兴表存亡之道,为风雨飘摇的中国传统文化确立一个历史根基。这绝非迷古恋古,而是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咏史诗二十首》就是20世纪的《天问》,王国维就是现代中国的“三闾大夫”,连他结束生命的方式也酷似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

    王国维具有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他在《殷虚书契考释-后 序》中指出我朝学术所以超绝前代者,小学而已。”他以这种具有科学性质的小学工具来 衡定历史存在之真伪,重证据,重事实,不肯在没有确黹证据时乱下结论,更不会想当然地 凭空捏造,欺世盗名。对于“不通字例、来习旧艺”之“俗儒鄙夫”的“肆其私臆,无所忌惮”,他深恶痛绝,讥之为“鬼魅之易画”。但他不是迂腐学者、冬烘先生,他“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藉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从而“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这种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手 段,对于令天的“古史研究”也颇有超越之处,因而成为王氏之学所具有的重要现代学术特征之一,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

    吴梅是南派昆曲的著名学者,其曲学研究涉及度曲、制曲、曲史等众多领城,在曲学方面,钱基博先生甚至认为,吴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就治学而言, 王国维和吴梅之间有许多共性,也各有其特色。两者走的均是“即器即道”、道器兼容的路 子,窃以为王氏更钟情于“道”,而吴氏则偏重于“器”。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老派文人与以张煊为代表的新派文人展开激烈交锋。

    B.王国维治学坚持从历史着眼,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王国维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追求道器结合,通过古器物、古文字以及古史研究,表达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

    D.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现代学术特征,开一代之学术和学风,为后代的“古史 研究”提供了示范和准则,完全超越了今天的“古史研究”。

    E.在治学方面,王国维偏重于“道”,而吴梅偏重于“器”,但在曲学方面,钱博先生认为后者代表着20世纪前半期昆曲曲学的最高成就。

    2.王国维取得突出的学术成就,源于他的哪些治学品质?结合文聿简要分析。

    3.你如何理解“从某种意义来说,《咏史诗二十首》就是20世纪的《天问》,王国维就是现 代中国的‘三闾大夫’”?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道”、“器”的理解,并说说“道”“器”关系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寞诸畚,使妇人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 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谏,公患之,使姐麂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 踩。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 身,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奘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俄,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方之,舍其平。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栽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俄人也。”问其名居,不告兩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 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皮不讨贼,非子而谁?” 宣子曰:“呜呼!《诗》 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 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的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子谏      骤:多次。

    B.使姐麂之       贼:偷窃。

    C.之,舍其半     食:给吃东西。

    D.宣子使赵穿公子  逆:迎接。

    2.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解的一项是

    A.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B.将谏士季/曰谏而木人/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C.将谏士季/曰谏而不人/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D.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为全文定下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B.组鹿、提弥明、灵辄,三位勇士,或感动于赵盾的恭敬忠君,或忠勇尽责,或报答救助之恩,都因为赵盾而慷慨赴死。

    C.赵盾是一个按照儒家“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对待自己的职责不忘恭敬,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

    D.董狐认为赵盾作为晋国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的死承担责任,所以记作“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2)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2)故有无相生 ,   ,长短相形,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    。(《中庸》)

    (4)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 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锋更显得难能可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下面的短语中挑选若干组成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内容合理,符合对联的特点,不得拆分短语,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乾坤/有声/万壑/处处/数峰/暮云/无语/立斜阳/月徘徊/松风清/含啤籁

    上联:                                

    下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圣人不积,跃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

    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正在坚定不移全®深化改革、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脚踏实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岛国人民也在努力振兴民族经济和推进 区域合作。双方完全能够将彼此发展战略对接起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习近平《永远做太平洋岛国民的真诚朋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