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24 题,中等难度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哪一个国家。”对以上材料体现出的英国外交政策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反对霸权主义       B.大陆均势  

    C.光荣孤立           D.无敌国外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该图片被认为最能代表一战的主要特征,如果要通过图片获取有效信息来概括一战主要特征,最恰当的是

    A.全球规模           B.阵地消耗           C.闪电突击           D.运动对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象从前一样的猖獗”。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受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                  D.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一战的影响是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英美两国有着特殊关系,共享基本价值观,几乎同文同宗,美国一向把英国视为亲密盟友和精神导师,但在下列国际事务中,英美态度存在突出冲突的是

    A.国际联盟领导权问题       B.日本归还中国山东的问题

    C.限制德国海军军备问题     D.德国赔款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   )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的需要

    C.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落后于经济联合

    D.二战后英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被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其历史著作《剑桥战争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解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在作者分析同盟国一战失败的原因中,不包括

    A.协约国与美国贸易密切,可以得到巨额的贷款

    B.英国的海上封锁

    C.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

    D.协约国经济实力总体强于同盟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的态度的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

    朝鲜战争

    (1950~1953年)

    第四次中东

    战争(1973年)

    伊拉克战争

    (2003年)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不支持甚至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对美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有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的人道主义传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

    C.美国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          D.美中两国间没有共同利益可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打算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B.英国打算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C.英国打算以武力逼迫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

    D.英国打算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联合国与国联有着无可否认的历史继承性,但绝非国联的简单翻版。下列属于联合国与国联不同点的是

    ①反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③有权采取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行动

    ④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新全球史》中说:“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与美国一直没有签署和平协定。依据国际法,交战双方只有分出胜负后战败方正式投降,或打成平手后经谈判签订终战和平条约,才算战争真正结束。 ”这段话主要在强调朝鲜战争

    A.从理论上讲战争还没有结束        B.没有分出胜负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以色列撤出自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阿以各方保证中东地区各国和平”出自

    A.“戴维营协议”     B.“奥斯陆协议”

    C.“以土地换和平”    D.《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宣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关于海湾战争和海湾危机说法正确的是

    A.海湾危机指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

    B.海湾战争的导火线是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道路被堵死

    C.美国绕过联合国依托北约对伊拉克动武

    D.是对传统战争观念的否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他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关于下面三幅漫画的寓意,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图1:德国被分区占领,雅尔塔体系形成

    B.图2:柏林墙加大了隔膜,美苏对峙加剧

    C.图3:民间暗中交往,德国统一,冷战结束

    D.三幅漫画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演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基于此,德国

    A.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B.支持西班牙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

    C.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   )

    A.《甲午悲歌》                       B.《日寇投降》   

    C.《台湾沦陷》                       D.《珍珠港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和会的开幕式上,作为东道主的法国总统发表了如下演说:“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出生在这个大厅(凡尔赛宫)里。由于它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材料中“生于不义”是指代

    A.普法战争                     B.英法七年战争

    C.反法联盟干涉法国大革命           D.法俄联合对奥作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和国际联盟一样,《非战公约》也未能制止二战的爆发,但后来却成为审判法西斯战犯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因为其

    A.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B.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规定了明确的责任

    C.涉及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D.制定了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拄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联袂投入战争,唯恐或后。”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曾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材料一:(一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摘自《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摘自《丘吉尔的一生》

    (1)在材料一、二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是怎样同“魔王”打交道的。(6分)。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古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  1943年6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国国民党政府表达了拟约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会谈的意愿。7日,蒋介石致电宋子文面告罗斯福,指出在苏、日未公开决裂以前,蒋参加会晤是否将使斯大林感觉不便?建议美、英、苏三国领袖可先行会谈,若有机会,他本人愿随时与罗斯福晤面。……10月28日,在莫斯科3国外长会议期间,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莫斯科会议至今进行甚速,极望其结果得有裨于各方,余正促成中、英、苏、美同盟之团结。余尚不知斯大林能否与我会晤,但在任何情况下,余极望与阁下及丘吉尔能及早会晤于某处。时间定为11月20日至25日,余思亚历山大(埃及海岸)当为一良好地点。”11月2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当如前往埃及与罗斯福、丘吉尔会晤。9日,罗斯福正式电邀蒋介石于2 1日抵达开罗。丘吉尔也致电蒋介石,表示将“藉此良机,不仅得以相互承认,并得以共同商讨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敌人,获得完全之胜利,以及相互保证同盟国间将来各方面之工作,以促进其安全和繁荣。”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已比较明朗的情况下,美、英、中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开罗宣言》庄严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含钓鱼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中国重庆、美国华盛顿、英国伦敦三地同时发表。这样,《开罗宣言》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实际上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公布于世。

    ——戴自新华网  《战史今日12.1:开罗宣言发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开罗宣言》有哪些典型特性?公布后有何历史意义。(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一  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更有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根据相关材料说明联大决定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的理由?决定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6分)

    (2)结合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现巴以和平的必要性与艰巨性。(9分)

    (3)巴以冲突在地区冲突中颇有代表性,双方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多年文明成果毁于战火……请你就战争与文明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诉专业)(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