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5 题
中等难度 2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0 题
  1. 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神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内有许多含有“仁”和“德”两字的牌匾,还有以“仁”“德”命名的建筑物,如仁寿殿、德兴殿、德和园等。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仁”“德”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广泛

    B.“仁”“德”思想是古代衡量统治者的重要道德准则

    C.“仁”“德”思想是欺骗、愚弄人民的封建糟粕

    D.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彰显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顾炎武说:“易号改姓,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

    B.指出了传统忠君保国思想的错误

    C.为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明确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④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10年10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京剧以全票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由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而形成的剧种

    ②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③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④正式形成于19世纪中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斯多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对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

    A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这一段话最早可能出自何人之口

    A.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

    B.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

    C. 宗教改革时代的新教教士

    D.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上述材料是爱因斯坦对下列哪一重大物理学成就的评价

    A.经典力学理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狭义相对论     D.量子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 达尔文进化论功行赏        D.爱因斯坦相对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C.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看,以下四幅图片使人类由传统经济活动过渡到近代经济活动的是

    A.牛耕                B.蒸汽机           C.内燃机       D.互联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属于

    A.洋务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激进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    )

    A.器物  制度   文化                     B.器物  文化   制度

    C.文化  制度   器物                     D.制度  文化   器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图5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邮票,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肖像的左侧,辅以孙中山亲笔题词墨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直接领导发动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了北伐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毛泽东的诗词是珍贵的史料,下列可用于研究抗日的诗句是

    A.“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C.“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②”里应该是(    )

    A.新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1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进行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思》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4分)

    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3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思想认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儒家思想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

    ——智者学派

    (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其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差异对人类历史发展造成的不同影响。 (4分)

    材料三  伏尔泰对孔子推崇至极。他看到,儒学用自身道德伦理来协调人间事物,不宣传神怪,这比欧洲由“上帝”来支配要进步得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就是“博爱”的本义,这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2)据材料三,指出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儒家文明? (2分)

    材料四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抨击孔子的原因。 对比材料三、四,指出两者对孔子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内容,以“思想认识与历史发展”为题写一则小论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字数在100字左右。(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百度·百科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有何不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3)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9分)材料一  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四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 (1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变化。 (5分)

    (3)归纳指出材料四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 同时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产生该思想的背景。(2分)

    (2)材料二、三在手段、目标上有何差异?分析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6分)

    (3)材料四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此观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轨迹。(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