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小,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我们读书的数量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裱画徐

    马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实字也裱。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着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从裱画作为一门传统手艺的传承状况写起,这样既交代了写作背景,也将淮城的裱画行业经营不善与”裱画徐”的善于经营形成对比。

    B.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于是裱画徐做到了善裱、能画、工篆刻。

    C.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D.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的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E.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2)“裱画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是“裱画徐”,文中比较集中具体地写了有关他的哪些事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人胜,但在不多的文字里仍能靠伏笔照应使小说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 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                     ”。

    (2)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仿佛在太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说明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要回归田园的句子是“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痕(chuāng)   倔(qiáng)  编(jí)     入史册(zǎi)

    B.参(yù)     刻(juān)   妊(shēn)   长歌哭(dàng)

    C.射(zǎn)   席(yán)    恨(jì)     义愤填(yīng)

    D.未(suí)     忌(dàn)    砣(niǎn)   兵不刃(xu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篇文章短短数语,把大灾后人间地狱的悲惨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不忍卒读

    B.赛后,多家媒体聚焦巴萨夺冠,他们认为这只是巴萨开启赛后季夺冠的开始,虽然C罗今夜戴帽,但巴萨的夺冠让葡萄牙人黯然失色

    C.亚洲杯预选赛上,中国足球队虽然没能在客场战胜印尼队,但小伙子们的拼搏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客观讲应是余勇可贾

    D.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北平那独特的“秋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七八月份正是我国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阶段,然而,入夏以来,全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旱情,这不但让旱灾下的人们生活艰辛,更让农作物危在旦夕。

    B.我国外贸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周边国家承接转移加快、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因此我国外贸持续多年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时代不复存在了。

    C.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一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D.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社会形态造成了制度性的约束,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深蒂固,甚至形成了固定利益集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洗心不同于洗脸。洗心不同于洗脸。                   。《抱朴子》有言“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朴子》有言“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              

    ①常洗心常清,常洗心向善,常洗心才净

    ②如果稍有疏忽,便会显而易见,影响“第一印象”

    ③洗脸,是人们天天都要做甚至是一起床就得做的必修课

    ④易者天天做,难者难得为。心其实常常脏于脸,最该常洗

    ⑤其实,革面尚易,洗心尤难

    ⑥而洗心,则是通过内在的洞察,知晓骨子里的东西

    A.①⑤④③②⑥    B.⑤③②⑥④①

    C.①③④⑤②⑥    D.③②⑥⑤④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不超过80字)

    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卫生……任何一个误会,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寝室有了矛盾,该如何去化解呢?

    请提两点建议,并加以简述。要求观点明确,简明得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历史雄辩地证明,              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失败。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          。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和平而不是战争,              ,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微信和QQ上常出现这样的信息:“孩子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号孩子投上宝贵的一票,麻烦大家了。”

    面对此类现象,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样做有失公平,还有人说这是用媒体谋私利……

    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