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1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4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1 题
  1. 1961年我国政府规定:“应该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凡是第三类物资和完成国家合同任务以后的第一类物资,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项政策在当时

    A. 削弱了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   B. 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覆盖范围

    C. 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   D. 克服了分散经营导致的困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罗马法规定,女子出嫁时家长要给予嫁资,嫁资孳息,一般说来由丈夫享有。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但丈夫在返还时,也允许其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同时,父亲征得女儿同意后也可行使嫁资返还请求权。材料反映罗马法

    A. 追求公平与正义   B. 侧重保护男性权利

    C. 体现了男女平等   D. 注重调节债务纠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48年,大量“积极的”美国电影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A. 基本主宰战后欧洲电影市场   B. 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

    C. 进军欧洲主要基于政治目的   D. 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魏源做史书《圣武记》,该书以记载清朝盛世武功为主要内容,但并非歌功颂德之作,而是明确表达出希望清统治者效法祖先以实现“五官强,五兵昌,四夷来王”局面的思想。这体现了

    A. 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思想   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   D. 清王朝面临严重的危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的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该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A. 优胜劣汰

    B. 社会契约

    C. 分权制衡

    D. 天赐人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高么思想主张

    A. 行仁政

    B. 法先王

    C. 重礼乐

    D. 正其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 秦朝郡县制度削弱了地方的力量   B. 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 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害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害。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史载,清朝中期以前,满人官员在政权结构中占绝对的优势。然而到了1866年,满汉总督比例为1:6.5,满汉巡抚比例为1:12,汉人在国家政权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甲午中日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 斯大林模式

    B. 新经济政策

    C. 罗斯福新政

    D. 公私大合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有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 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B. 导致了贫困鸿沟不断加深

    C.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D. 同科技革命联系日益紧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4 题
  1. 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饱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触目皆足的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制度化;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例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英中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中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事年表

    1946年

    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48年

    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

    1967年

    欧共体建立

    1970年

    绿色和平组织建立,以“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为使命

    1981年

    艾滋病被发现

    1982年

    美国主张男女平权的宪法修正案没有获得国会批准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开始建立

    1993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签定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0年

    世界人口达到60亿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

    恐怖分子袭击美国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文明史观辩证阐述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要求:史实运用合理;文字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清政府传统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庚子事变之后到I905年,在新政过程中,清政府陆续设立了外务部等几个新机构,其中,1901年7月,清政府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清末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既是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有被迫无奈的意味.1906年9月,清廷设编制馆于恭王府,编纂官制的根本宗旨是“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然而,11月6日,清廷公布新的中央官制,宣布中央设十一部: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新官制没有采用责任内阁制,仍然保留了旧的内阁和军机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清廷官制改革出“新”的表现,并说明清政府将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清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清廷官制改革进行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年)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在“现代史最大的危机”中变得成熟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观的核心。1804年创作《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本来是准备献给拿破仑的,但拿破仑于这一年取消共和制做了皇帝,贝多芬一气之下,抹去原稿扉页上原来的题名“波拿巴”改称为《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

    ——李庆《音乐鉴赏<英雄交响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贝多芬为《降E大调第二交响曲》改名的主要社会因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