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3 题,选择题 3 题,名句名篇 1 题,文言文阅读 4 题,诗歌鉴赏 2 题,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话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共 3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造(chì)   逡巡(chūn)  讪讪(shàn)  扪参历井(shēn)

    B. 錾银(zàn)   两靥(yàn)   桌帏(wéi)   拗他不过(niù)

    C. 蹙缩(cù)    歆享(xīn)   榫头(sǔn)   鸡豚狗彘(zhì)

    D. 庠序(xiáng)  宵柝(tuò)   牲醴(lǐ)   间或一轮(jiā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

    ①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②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

    ③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④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

    ⑤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A. ②④③⑤①

    B. ②④③①⑤

    C. ④③②⑤①

    D. ④③②①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赢粮而景从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以愚黔首    ⑤内立法度          ⑥王无罪岁

    A. ①⑤/②/③/④/⑥

    B. ①⑤/②⑥/③/④

    C. ①/⑤/②⑥/③/④

    D. ①⑤/②/③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惫懒人物     放诞无礼      百无聊赖      不可理谕

    B. 精明强干     百无聊赖      暮霭沉沉      俊眼修眉

    C. 轻拢慢捻     地崩山催      舆论危机      峥嵘崔嵬

    D. 呕哑嘲哳     固若金汤      灯火阑珊      契而不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善用比喻,多用排比,说理透彻,标志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

    B. 柳永原名三变,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他大力创作慢词,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 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把他与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D.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高峰,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B. 蚓无爪牙之利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为天下笑者,何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两种动物,从侧面表现蜀道山势的高峻惊险难以翻越的名句是“____,_______。”

    (2)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运用对比,描写昭君远嫁异域最后葬身荒漠,反衬昭君出塞悲惨命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认为每个人的禀赋没有差别,要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来弥补自身不足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观点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4 题
  1.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B.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和他们)同列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2.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段运用了多组对比,揭露了“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的惨痛现状。

    B. 语段以“古之圣人”对比“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 语段以“句读之不知”拜师和“惑之不解”却不拜师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 语段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不如“巫医乐师百工”聪明的结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奋六世之余烈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惑而不从师

    C.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①以弱天下之民       ②以手抚膺坐长叹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施行一系列政策以巩固政权,如焚书、毁城、销毁兵器等。

    B. 秦始皇认为,凭借严苛的统治手段和稳固的军事防御,他的子孙就可世代称帝。

    C. 文段采用夸张、对比、铺陈等手法,通过正反对比,表现了始皇的实力和野心。

    D. 文段极言始皇夺天下之猛和守天下之严,以秦前期气势之盛反衬后期败亡之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乔远,字稚孝,晋江人。万历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历礼部仪制郎中。同官陈泰来等言事被谪,抗疏救之。时倭攻朝鲜急,大司马石星主封倭,而朝鲜使臣金晬泣言李如松、沈惟敬之误,致国人束手受刃者六万余人。乔远即以闻,因进累朝驭倭故事,帝颇心动。而星坚持己说,疏竟不行。坐累谪广西布政使经历,以事归。里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荐,不起。光宗立,召为光禄少卿,移太仆。王化贞驻兵广宁①,主战。乔远画守御策,力言不宜轻举。无何,广宁竟弃。天启二年进左通政。邹元标建首善书院,朱童蒙等劾之,乔远言:“书院上梁文实出臣手,义当并罢。”语侵童蒙。进光禄卿、通政使。五疏引疾,以户部右侍郎致仕。崇祯二年,起南京工部右侍郎。给事中卢兆龙劾其衰庸,自引去。乔远博览,好著书。尝辑明十三朝遗事为《名山藏》,又纂《闽书》百五十卷,颇行于世,然援据多舛云。崇祯四年卒,年七十四。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

    【注】①广宁:广宁是镇守山海关的门户,明军与后金在此对峙。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刑部主事        除:授官

    B. 坐累谪广西布政使    坐:因为

    C. 五疏引疾         疏:奏章

    D. 然援据多舛云       援:引用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乔远为人刚直,同僚陈泰来等人因为议政被贬,他敢于直言进谏出手相救。

    B. 日本攻打朝鲜,有人主张封倭,何乔远进言反对,但他的意见最终没被采纳。

    C. 邹元标建书院,被朱童蒙等弹劾,何乔远因题写书院上梁的文字,被一并罢免。

    D. 何乔远阅览广博,好著书,他辑录明十三朝遗事成《名山藏》,又编《闽书》。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进累朝驭倭故事,帝颇心动。

    (2)无何,广宁竟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有人认为颔联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吗?为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歌一二句中最值得品味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2.诗歌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祝福》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处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如果把“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句改为“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好不好?为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

    1.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2.赏析画线部分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与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搭台

    王春迪

    老街有句老话:有钱不显摆,一生算白来。要说富人显摆,无可厚非,可老街上的穷人也喜欢显摆。譬如老街人买油条,卖油条的到了自家门前,他不喊,非等人走到街那头了,才出来,罩着手吆喝。等卖油条的过来了,他们左看看右看看,用一只手捏捏,然后挑一根稍微大一点儿的。转身进屋,把油条扔给孩子。直等孩子把油条吃得还剩下拇指大了,这边稀粥也喝完了,接过来,擦擦嘴,擦得油光光的,这就出门了!

    海爷号称老街首富,喜欢显摆也是出了名的,经常叫乞丐在他面前排成队伍进行施舍,生怕有人没吃到。两年前他建宗祠,从初一选到十五,好不容易看上一块地儿,可惜地面不平,不过就是垫点土的事儿,海爷愣是大老远儿地让人拉了几车煤块儿填上!那年月,百姓管煤炭叫“乌金”,金贵着呢!人家却用来填坑,虽然是煤渣儿,但比泥土不知要金贵多少。你说这人会显摆不?没想到,那年冬天冷的出奇,那些没有钱取暖的穷人则挖了这些煤渣烤火取暖,度过了这艰难的日子。

    过了几年,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鲁东南地界,家家院子里都种树。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等闹饥荒时,没东西吃,还能用树皮果腹。要说这一场灾真的太严重了,这年冬天,还没到腊月,好几户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家里的树都没皮了,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个节骨眼儿上,海爷竟然还要搭一新戏台子!

    大奶奶三番五次劝海爷:“这个戏台子搭不得!外头饿死了那么多人,你这边还想着搭戏台子,老百姓要饭都没地儿要去了,你这边还想着乐和,太不地道了!你一辈子好玩好显摆,可在这节骨眼儿上,你不怕别人骂你?”

    大奶奶嘟囔了几次,海爷就急了,眼一瞪:“饿死人怎么了?外头死了人还不许我痛快了?这台子我还非搭不可了!”

    府里上上下下,对海爷搭新戏台子的事儿,议论纷纷,都觉得海爷这事做得不妥,所以,对于抬砖搬瓦拉料子之类的活儿,个个不太热情,叫谁谁磨洋工。

    海爷生气了,吩咐管家:“从明儿起,在门口支几口大锅熬粥,凡是给我搬砖抬泥的,哪怕搬一块,我也管他一顿饭!”

    大奶奶一听,当时就哭了:“老爷,您这是要败家呀,这样值吗……”

    海爷一笑:“不值,但痛快。”

    更离谱的是,新戏台子眼瞅着快搭完了,海爷又不知在哪儿听了一个风水先生的话,说戏台子方向不对,拆了重搭!

    如此这般,折腾了几个月,海爷府上的人,连个年都没过安生。

    不想,直至第二年开春,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海爷突然又不建了,半拉子撂在那儿,几次风吹雨打过后,豁得像是被哪个豁了牙的天神啃过了似的。

    大奶奶偷偷把管家喊了过去,捂着心口问管家:“老爷这一回又搭台,又施粥的,总共花了多少银子?”

    管家皱了皱眉头。大奶奶说:“你尽管告诉我,话进了我的耳朵里,就烂了。”

    管家近一步,悄声说:“近三年的生意,算是白赚了。”

    大奶奶眼泪唰地滚了下来。

    管家又说:“大奶奶先别急,老爷有话,没对您讲。”管家告诉大奶奶,年前这场灾,让老街上好多光景还不错的人家,都开始啃树皮了。在这条街上,他们本是有头有脸的人,以往出了门也都显摆得不得了,最好脸面。如今,突然要端着碗去要饭,他们可能放不下身段,拉不下面子。这寒冬腊月的,地上连根草都没有,河里也都结了冰,不饿死才怪。海爷就是想到这一点,才想了这个法子,这样,既帮他们过了冬,又照顾到他们的面子。

    大奶奶听罢,眼一亮,骂了海爷一句,转脸怪管家道:“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管家作揖道:“老爷不让我告诉您。”

    随后几个月,海爷屡次寻思起那个戏台子,说想把那个半拉子戏台搭完。海爷这么说,却实在抽不出时间。因为开春后,府上的生意不知怎么的,忽然比往年忙出好几倍来,每日车水马龙,宾客如流……

    不久,一股流窜的土匪听说了老街海爷的富有,想去打劫海爷,可让他们料想不到的是,别说在海爷府上找一个内应了,偌大一条老街,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听说要打海爷家的主意,无论对方许以什么好处,愣是没有一个愿意给他们当耳目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老街人买油条时的显摆,一是为了引出海爷的“显摆”,二是让这些人的“显摆”与海爷为他人着想的“显摆”行为形成对比。

    B. 海爷用煤渣块填平土地、搭新戏台解救乡亲可以让人理解,但让乞丐排队进行施舍则确实令人不可思议,虽然目的是好的,但行为失当。

    C. 小说中写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即使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也要吃树皮果腹,其作用主要是突出了海爷的富有。

    D. 海爷对府里上上下下那些不太热情、磨洋工的让人非常不满,很痛心,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儿同情心,也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E. 小说描写人物很到位,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即使是次要人物的管家,也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

    2.大奶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完全多余,可以不要,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话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班级获得了校运会“道德风尚奖”,有人向校长提出疑惑: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这个班的道德风尚比其他班级高在何处。校长笑着说:“你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大家都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时,惟有这个班的同学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