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20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C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出土的秦代砖文中有这样的记载,“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汉代开始,封建帝王有时会颁发给功臣重臣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即“铁券”,民间一般称“免死金牌”。这种现象: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古代中国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下列各项中体现这对矛盾的史实包括(   )

    ①代设郡县以分割相权②汉代“内朝”的形成③唐代“三省”的设置④宋代“参知政事”的增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以上描述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度

    B唐代的三省制度

    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清军机处      D元中书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A秦朝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列强在19世纪上半期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列强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

    C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D中国是当时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图1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与此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在近代某中外条约中,清政府应允对方“将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 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夷氛闻记》记载:“(夷兵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这说明三元里人民抗英(   )

    A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侵略气焰

    B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

    C取得了抗英斗争中的决定性胜利

    D形成了全民族团结御侮的新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抗日是中心,民主能自救…”。陈毅的这首诗反映了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的有关事实。本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C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最终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乱。……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