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逐(jué)    亵牍    满而归(zǎi)     重蹈覆辙

    B.教(huì)    挑衅    毛骨然(sǒng)    粗制烂造

    C.意(qiè)    剽悍    咬文字(jiáo)    心无旁骛

    D.叱(zhà)    焦灼    风光月(qí)     高屋建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你看窗沿的灰尘,还有窗外罪犯留下的行迹,我敢肯定,罪犯一定是跳窗逃跑的。我们应该立即采取措施。

    B.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惟妙惟肖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C.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转向固然与电子传媒的兴起休戚相关,但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D.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名给法院写信,认为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罪不容诛,应该给他一次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机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把创业的门槛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限度。

    B.出汗是很高效的散热方式,但是并不是汗流出来就一定能马上蒸发掉,它能有效地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湿度。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为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春节前记者走进某医院烧伤整形科病房,看到护士们忙碌不停,而病人中婴幼儿及老年人居多。护士反映,近一个月以来,儿童烧烫伤是主要就医人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凡是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传达出一

    种情致。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                    

    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必需朗读,而且反复朗读。

    ①要抓住情致,必修抓住语言的音乐性

    ②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须加以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

    ③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

    ④诗词的情致是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分不开

    ⑤才可以逐渐浸润到它的深微地方,领略到它的情感

    A.③②⑤④①   B.①②③④⑤   C.③①⑤④②   D.①④③②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A.怨灵修之浩荡兮(壮大)     况周容以为(法度,准则)

    B.于今无会(原因)        君既若录(被)

    C.挟太山以北海(跳过)     于寡妻(做榜样)

    D.势五岳掩赤城(挺拔)     樯独夜舟(高高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赵密字微叔,太原清源人。政和四年,用材武试崇政殿,授河北队将,戍燕。高宗以大元帅开府,檄统先锋援京师。

    建炎元年,从张俊讨任城寇李昱,俊轻骑先行,遇伏,密奔射毙数人,乃脱。擢阁门祗候。俊置靖胜军,以密统之。平贼董青、越万、徐明等,累功转武节郎、左军统领。金兵扬州,士民随乘舆渡江,众数万,密露立水滨,麾舟济之。苗傅之变,破赤心军于临平。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绍兴元年,李成、驰进扰江、淮,俊复遣密大破之,成、进皆北遁。赐金带,转亲卫大夫、康州刺史,总管泾原马步军。平张莽荡,寻诏入卫。十年,金犯亳、宿,从俊营合肥,出西路。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

    明年,敌分兵犯滁、濠,密进击之,且命张守忠以五百骑出全椒县,伏篁竹间,敌疑,宵遁。密乃引兵出六丈河,断其归路,又败之。进中卫、协忠大夫,和州团练、防御使。寻拜宣州观察使,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步军。

    海寇朱明暴横,密授张守忠方略曰:“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定之耳。”守忠用其计,明降。进定江军承宣使、崇信军节度使,以年老转太尉,拜开府仪同三司。明年,领殿前都指挥使,献本军酒方十六所,积钱十万缗、银五万两助军用,诏奖之。上疏告老,以万寿观使奉朝请②。

    隆兴二年,进少保致仕。俄报金复犯淮,诏密再为殿前都指挥使。初,敌声言航海,朝论选从官视舟师,彻禁旅防守,密不为动,迄如所料。和议成,罢为醴泉使。

    乾道元年九月,致仕。卒,年七十一。赠少傅。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拊:通“抚”。②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功转武节郎、左军统领       累功:多次立功。

    B.金兵扬州               陷:攻破。

    C.密授张守忠方略曰           方略:策略。

    D.乾道元年九月,致仕         致仕:出任做官。

    2.对下列原文中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B.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C.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D.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赵密遇事冷静,处事果敢。在建炎元年,跟随着张俊讨伐任城贼寇李昱的时候,张俊走在前面,遇到了敌人的伏击,赵密奔走射击,连续射杀好几个敌人,他们才得以脱离险境。

    B.张俊非常欣赏赵密,设置军队让赵密来统领。而赵密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先后平定了董青、越万、徐明等人的叛乱。在之后的几年,赵密因军功多次被提升。

    C.赵密打仗讲究策略。绍兴二年,敌军分两路进攻滁州和濠州,赵密先是主动出击挫其锐气,然后亲自率领五百骑兵设下埋伏,在敌军识破并趁夜色逃跑之时,又能果断出击,断了敌兵退路,大败敌军。

    D.赵密因为年老不能再在疆场冲杀,故而转任为太尉,后来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皇帝爱惜他的才能,给了他优厚的待遇,并没有答应其辞官回乡的请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

    (2)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定之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宿彭蠡馆

    罗隐

    孤馆少行旅,解鞍增别愁。远山矜薄暮,高柳怯清秋。

    病里见时态,醉中思旧游。所怀今己矣,何必恨东流。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

    2.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哪些?请结合全诗概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抒发漂泊异乡、体衰多

    病的惆怅之情。

    (2)李白《将进酒》一诗中,悲叹人生短暂,人生易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角声满天秋色里,     。               (李贺《雁门太守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连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头渡小镇精巧    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    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    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    风吹雨打还是世事变迁,都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根玉米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田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吃尸的乌鸦像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青紫。

    村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

    村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村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说,我们不能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村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斤重,挪不开。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顶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槐花已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赤地千里,往哪儿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

    但根本弄不到东西吃,土根只能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吃了三天,土根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极。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多了会涨死。土根说,吃什么呢?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土根就拿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

    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地汪在眼里。“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说,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槐花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鞭子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

    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村长。村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神哭?

    土根看到村长手里拿着一根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村长说,这玉米是给你的。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口吃了。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份上,我们不吃这个玉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槐花说,我就煮了。槐花从罐里拿出那根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味。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槐花说着出了门。槐花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根玉米让给土根吃。或许土根吃了那根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槐叶不就长出来了?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有人说,再在村人家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蛤蟆村有救了,蛤蟆村有救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摘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对村长形象的塑造不多费笔墨,寥寥数语之下,一个善良、负责甚至带有点苦中作乐幽默感的村长形象跃然纸上。

    B.蛤蟆村除了老弱病残以外的村民在前所未有的旱灾面前都出去逃荒了,而土根夫妇最终没有逃荒的根本原因是对家乡眷恋深沉。

    C.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等艺术手法,叙述了一个情节跌宕、感人至深的故事,叙事手法新颖独特,主题具有教益。

    D.“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抒发了村人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情感,以此作结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留白”式结尾。

    E.本文语言独具特点:一方面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带有口语性质的通俗语言,另一方面是作者叙述时凝练精致的文学性语言。

    2.请简述小说前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的主人公是土根夫妇,可不可以将标题“一根玉米”改为“患难夫妻”?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

    “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

    “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放任它生长的怕。”

    “为什么?”作家问。

    “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  园主慢慢地说。

    作家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