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字词书写 1 题,句子默写 2 题,名著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4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字词积累——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是以民间生活的题材引人入胜。五行八作中的能工巧匠、倒了运的农民、各种各样的小商人、xiè(____)逅的囚徒、见多识广的食客、chún(____)朴的劳动妇女、亦僧亦俗的和尚、风流倜tǎnɡ(____)的名士,是最基本的人物。从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丰富yuān(____)源,对于时代的独特回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2 题
  1. 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①《饮酒》: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②《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

    ③《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

    ④《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

    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⑥《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为人民服务》: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舍生取义”的思想,抒发浩然正气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篇段积累——默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

    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文化积累——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解答后面问题。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

    ……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

    “——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上面的文字选自英国著名女作家________的小说《__________》。

    (2)请结合所给语段和自己的阅读积累,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4 题
  1. 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420年建成的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皇帝居住的宫殿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当然是禁域 而天上的紫微星位于中天,特别明亮,旁边群星环拱 于是皇宫就被称作了 紫禁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修改下列病句。

    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呼声,请你就人类和平事业设计一条公益广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观看了大阅兵,写作小组的同学们共创了一首诗歌,请你补充完整。

    东方大地腾巨龙,中华民族秋点兵。

    铁血军人钢铁志,手握钢枪__________。

    铁流滚滚撼山岳,装甲隆隆震长空。

    战鹰呼啸上蓝天,__________展雄风。

    中华今日再亮剑,全国军民现豪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一)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4月10日,有删改)

    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①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4.通读全文,你认为“石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二)

    拒绝“智慧的赝品”

    赵明昊

    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英国布莱克韦尔书店的艰难现状:在业绩连年下滑后,这家百年老店终于在上个年度实现了60万英镑的微薄利润。笔者颇觉感慨,或许是由于当年求学时囊中羞涩,自己绝少去这家店买动辄几十英镑、厚如板砖的大部头教材,而是和不少人一样,非常满足于获得电子版书籍。

    如今过上“定居”生活,电子书阅读器却只能在出差旅途中发挥作用了。相比之下,顺滑的纸张更能让人安心坐下,感受作者笔下的细腻情愫。看起来,笔者如今“偏好”纸书也算是“随波逐流”——在世界上电子书流行最快的美国,去年电子书也只占一般大众图书销量的约30%,增长率仍在放缓。与人们的惯常认知相反,连亚马逊的高管都认为,纸质书才是“一种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不易损坏、有高清页面和“长待机时间”。不过,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认为,口口相传、纸质书、电子书乃至碎片化的微阅读,只是实现“通过积累信息、观念和优良传统来实现文化进化”的不同方式。文字没能取代语言,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让新旧传播技术始终共存。因此,有识之士对“深阅读”的疾呼,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丢失“思考”能力的隐忧。

    有趣的是,前人的“思考”一旦被具象为“书籍”,或者被标注为“经典”,它就有可能偏离初创者的意图,幻化出另外的色彩。譬如,有人真切地贯彻了“书是最佳的墙面装饰”这一名言;也有人像巴斯贝恩在《文雅的疯狂》中描写的诸多聚书成癖的藏家,生前如“展翅待飞的秃鹫”,凶残攫走别人的孤本典籍,逝前还要留言“切勿转交冷寂如坟之博物馆”;还有人持《恶俗》作者福塞尔之见识:“你就需要一本看上去像书的书——厚、硬皮精装、严肃庄重、被广为宣传所以知名度很高,让人看见你带着这样的一本书坐公共汽车、火车、飞机或走在大街上。”

    所幸的是,抛开“伪读书者”的造作,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书籍真爱者”。这种“真爱”,体现于因书而生的思考。即便是那些伏案阅读经典的人,若用别人的思考代替了自己的思考,或许还不如手机上浮光掠影的“浅阅读”来得愉快。在《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讲了一个故事:埃及古神塞乌斯向国王萨姆斯传授文字,认为这种学问可以使埃及人更加聪明,改善记忆力,使他们博闻强识。国王却认为,人们借助于文字的帮助,可以无师自通地知道许多事情,但他们实际上一无所知。国王忧虑的是“他们的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

    看起来,在人类追求智慧的旅途中,每一样新工具的出现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好在很多人懂得要带着思考上路,拒绝“智慧的赝品”。

    (《人民日报》2015年6月4日21版)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中的“智慧的赝品”具体指什么?

    3.文中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试列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4.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做才能拒绝“智慧的赝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三)

    老人与海(节选)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 黄源深

    ①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鲨鱼上来得那么快,毫无预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出现在太阳底下。随后,它又回到水里,捕捉到血腥味,开始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来。

    ②有时候,鲨鱼会找不到气味,但又会重新捕捉到它,也许不过是蛛丝马迹,鲨鱼却会游得很快,紧追上去。这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来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除了鱼嘴,浑身都很漂亮。它的背像箭鱼的背那么蓝,肚皮为银色,鱼皮光滑漂亮。它的体态像箭鱼,就是那张大嘴不一样。这时它嘴巴紧闭,贴着水面游得很快,高高的背鳍刀子一般在水里穿行,毫不抖动。在紧闭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向内倾斜。这不是大多数鲨鱼常见的金字塔形牙齿,样子倒像卷成爪子模样的人的手指。它的牙齿跟老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两侧有着像剃刀般锋利的刀口。这种鱼生来就是捕食海里所有鱼的,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现在,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便开始加速,蓝色的背鳍划破了海水。

    ③老人看着鲨鱼过来,知道它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鲨鱼靠近,一边准备好鱼叉,把绳子系紧了。可是绳子太短,缺了一截,就是割下来捆鱼的那一截。

    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好景不长,他想。瞧着鲨鱼逼近,他看了看那条大鱼。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他想。我不可能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能逮住它。登土鲨(原文为西班牙语,此处为音译,用于称呼灰鲭鲨),他想。叫你妈倒霉。

    ⑤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叉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的交点上。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只有厚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不过那是鱼脑所在,老人刺中了这个地方。他用血汁模糊的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⑥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随后鲨鱼又翻了个身,身上裹了两圈绳索。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这时,鲨鱼四分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

    ⑦“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

    ⑧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⑨不过,攻击我那条鱼的鲨鱼被我给宰了,他想。我见到过的登土鲨就数它最大。天主知道,我是见过大鲨鱼的。

    ⑩好景不长,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

    ⑪“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

    海明威创作漫谈

    海明威是20世纪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他常常与写作爱好者谈创作。下面是他与年轻朋友的部分谈话内容。

    问:你说好的创作与坏的创作有区别,是什么意思?

    海明威:好的创作是真正的创作。如果某人创造一篇故事,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而且写得有意思,那么,他创造的东西会是真实的。《老人与海》讲的就是我的朋友老渔民富恩特斯的故事。如果作者不知道人们怎么思想、怎么行动,他运气好也许会解救他于一时,或者他可以幻想。但如果老是写他不了解的东西,他会发现自己在说假话。他说了几次假话之后,无法再诚实地写作了。

    问:同样是真实,创作同报道有什么区别呢?

    海明威:报道的东西虽然及时,但叙述没有味道,过时了,就忘记了。创作不是描述,还要想象,真实到什么程度,要看你的创作能力。

    问:你说《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如果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是什么意思?

    海明威:一部好的作品,就像一座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

    问:有人说你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请问有何秘诀?

    海明威:有时我饿着写,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有时我站着写,而且只用一只脚踮着地;有时我在寒冬故意只穿一件单衣,我边写边冻得瑟瑟发抖。这些非常不愉快的感觉使我不得不尽量少写些多余的话!

    问:作家应该怎么训练自己?

    海明威:你看今天发生的事。如果我们见了一条鱼,你要看准了,看每个人是如何反应的。你如果在鱼跳的时候兴奋起来,你就回想一下,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具体动作是什么。是钓丝从水面上升起来,是它像琴弦似的绷紧,水开始滴下来,还是它跳的时候猛撞泼水的动作。回忆一下声响,说了些什么话。找到产生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能产生与你同样的感觉。

    海明威:然后你换一换,钻到别人的脑袋里去。如果我冲着你大叫,你就尽量揣摩我在想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如果卡格斯骂胡安,你就想一下他们双方的情况。不要光想谁是对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事情总有该如此和不该如此两个方面。作为一个人,你知道谁是谁非。你得下一个判断,付之实行。作为一个作家,你不应当不判断。你应当明白这一点。

    海明威:现在听着。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听全。别想你自己要说什么。多数人从来不听人家说话。他们也不观察。你进了一间屋子,出来的时候应当明了你在屋子里见到的一切东西,而且不能满足于这一点。如果那间屋子使你产生某种感觉,你应当弄清楚,是什么东西使你产生这种感觉。你试一试,锻炼锻炼。你到城里去,站在戏院门口,从计程车或者从汽车里出来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练习的方法有一千种。不过,你老得想着别人。

    1.选文中的“鲨鱼”代表了什么?文中关于鲨鱼的描写对刻画老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2.从《老人与海(节选)》第⑧段“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老人怎样的心理?并以此为例,谈谈你对《海明威创作漫谈》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下列对以上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老人与海(节选)》叙述了这样的故事:在老人捕到大鱼后,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的袭击,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并杀死了它。

    B. 《老人与海》是自传体小说,节选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以期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C. 海明威主张创作既要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又要有合理的想象。《老人与海(节选)》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D. 海明威认为,写作训练中,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听别人说话时既要听全别人的话,也要想自己要说什么。

    4.《老人与海》的结尾,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来,他觉得自己被打垮了。你认为老人是否被打垮了?请联系你对这部小说的阅读体验进行阐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四)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之:_________

    (2)媵人持汤沃灌              汤:_________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_________

    (4)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3.你认为作者“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五)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受到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想开辟更多的活动途径来进行纪念。如果是你,你会设计哪些活动形式?请你仿照下列形式再拟几个,要求字数相同,结构相同。

    活动形式一:举行文艺会演

    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三项即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正能量”是如今流行的一个热词,它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后来引申义为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梦想成为现实的动力和感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组织,乃至一个人的内心都各是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能量。这两种能量,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当正能量不断被激发时,负面情绪会逐渐被取代,这个国家、组织和个人的梦想也会慢慢实现。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