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D.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盐铁论·水早》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

    B.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C.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

    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洪武十九年(1386年)浙江舟山46岛居民30000余人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对这一做法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效加强对沿海岛屿的控制

    B.断绝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C.有限维护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D.舟山成为推行这一政策的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

    A.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B.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 

    C.使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     )

    A.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

    C.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D.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梁启超在1903年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  )

    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

    B.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

    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

    D.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6处办事处所组成。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仅阿姆斯特丹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

    A.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贸易公司

    B.荷兰的工业发达,基础雄厚

    C.商业资本是推动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

    D.荷兰垄断了当时的世界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B.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     )

    A.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的主要后果是(     )

    A.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B.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C.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D. 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B.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

    C.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D.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提高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涨了2%,而工厂的生产率却提高了65%。”该段材料显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社会生产率持续增长            B.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尖锐

    C.工人工资水平下降               D.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费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

    A、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一致

    B、促使一些国家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指导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的实施

    D、导致了经济“滞胀”问题的出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以下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C、欧洲一体化的深入                D、世界贸易组织诞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当日本和韩国公司参与到美国人和欧洲人中间,在几乎所有区域性市场上建立起分支机构时,当商务领导者努力互相模仿组织形式和劳动政策时,文明的界线处于消退中。这表明(   )

    A、发达国家间的竞争加强

    B、经济一体化促进文明融合

    C、日韩经济赶超美欧

    D、美欧文明征服日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人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

    A.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D.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香港华字日报》(1910年7月22日)刊载:“遂令商人日求与官场相交结,意将赖以为护符也。…而官场之视商人,如砧上肉、釜中鱼,为得寸得尺之株求;迨既得商人之实利,则出其虚荣以酬之,初亦未尝不两利。” 对上述材料最完整的理解是(   )

    A、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利用

    B、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敌视

    C、封建势力残酷盘剥民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过分依赖封建势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C.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D.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即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D.中国市场经济已经逐步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段话的含义是(   )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B.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C.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目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至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于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程度,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的形式有什么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2分)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2分)

    (3)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3分)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4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