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是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是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 ③④⑤②①   B. ④①②③⑤   C. ④⑤③②①   D. ③⑤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日渐严重。

    B. 自 4 月 13 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C. 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D.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面对重重困难,刘邦没有气馁,而是与一帮兄弟浴血奋战,不到几年时间,他已经             成为一个控地千里、坐拥百城的王者。

    B.在巴基斯坦军队杀死最后一名伊斯兰武装人员之后,军队在废墟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是他们对有多少平民死亡这个问题闪烁其词

    C.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D.黄晓明Baby大婚,邀请来了娱乐圈半壁江山,阵势强大甚至造成了上海展览中心方圆五里严重塞车的状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儒家的政治伦理

    汤一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节)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B.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

    C.“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D.“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2.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B.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

    C.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D.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B.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 “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C.文章引用《汉书·礼乐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两个“之”指代内容不相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后者指人民不遵守“礼”的行为。

    D.“四海之内皆兄弟” “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举进士,南省考官吕夏卿,称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白主司,擢第一。调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请谒。转运使在杭,召与议事,事已,驰归,不诣府。人问之,曰:“吾于府无事也。”再转台州推官。

    熙宁初,翰林学士范镇以制举荐,对策九千余言,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安石怒,启神宗,御批罢归故官。韩维、陈荐、孙永皆力言文仲不当黜,五上章,不听。范镇又言:“文仲草茅疏远,不识忌讳。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为圣明之累。”亦不听。苏颂叹曰:“方朝廷求贤如饥渴,有如此人而不见录,岂其论太高而难合邪,言太激而取怨邪?”

    吴充为相,欲置之馆阁,又有忌之者,仅得国子直讲。学者方用王氏经义进取,文仲不习其书,换为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时征西夏,众数十万皆道境上,久不解,边人厌苦。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元佑初,哲宗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有言:“皇族唯杨、荆二王得称皇叔,余宜各系其祖,若唐人称诸王孙之比。”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

    三年,同知贡举。文仲先有寒疾,及是,昼夜不废职。同院以其形瘵,劝之先出,或居别寝。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于是疾益甚,还家而卒,年五十一。士大夫哭之皆失声。苏轼拊其柩曰:“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诏厚恤其家,命弟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视其葬。

    (节选自《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B. 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C. 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D. 文仲陈三不便/曰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金科举曾用以取士。这里是指孔文仲殿试时的文章。

    B. 馆阁是北宋以后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宋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

    C. “贡”指“贡士”,“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举”指乡举里选。贡举是指古时地方官府要向帝王荐举人才,后来泛指科举考试。

    D. 军,在这里并不是指军队,而是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文仲因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深得翰林学士范镇赏识,熙宁初,范镇以制举荐,终因得罪王安石而不得重用。

    B. 翰林学士范镇赏识孔文仲的才能,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出身贫贱锋芒毕露的弱点。

    C. 孔文仲在担任国子直讲时,当时学者都研习王氏经义以求仕途,唯独他不学习,结果被贬为保德军通判。

    D. 朝廷为准备与西夏交战,征集数十万丁夫赴边境,孔文仲慷慨陈词,指出兴师动众必然扰民耗材、有不利调度等弊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文仲曰:“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议遂寝。

    ⑵谢曰:“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 鹿虔扆(yǐ):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② 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2.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                  

    (2)《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                  

    (3)《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 ,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 从而确保民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诗歌《生与死》,绿原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