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其实更大。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

    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

    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

    (摘编自周殿富《你是老榆木,我便伐你做门槛》)

    1.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

    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

    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B.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其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

    C.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特色的性格。

    D.“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B.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

    C.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

    D.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尊  严  死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哽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之间已经有矛盾,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D.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中郑波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3.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雷抒雁:变革时代的抒情诗人

    ①1942年8月18日,雷抒雁出身于陕西泾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时,不识字但会背《金刚经》等很多经文的祖母,爱听评书的父亲,给了他最初的文学启蒙。雷抒雁从小就喜欢看书,写作,尤对诗歌情有独钟,从小学到中学至大学,他都是学校诗刊社的负责人。秦中大地深厚的儒家文化,塑造着诗人的品格与追求。

    ②1962年,雷抒雁成为陕西泾阳肥何什村几十年里惟一考上大学的青年,他如愿以偿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深造。5年大学生活刚刚结束,美好未来还未及展望,“文革”开始了。雷抒雁被分配到宁夏的农场下放劳动,心情一片惨淡,动身前,他在宿舍一把火烧光了积攒的诗稿……多年后,雷抒雁感慨:“我是学文学的,有一个向往文学的梦,而当时文学机构被破坏,文人被打倒,真不知自己还有什么路可走……”他说自己得感谢“接受再教育”的种田,感谢1970年加入解放军,基层军队生活对自己的锻炼,“打掉了学生知识分子身上的虚浮心理”。

    ③从农场出来后,雷抒雁被分配在62师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驻地在宁夏,这里一边是黄河,再往上走就是沙漠,环境很艰苦。从军11年,雷抒雁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下基层部队采访。他去过延边,上过长白山,跨过鸭绿江,游过青海湖……他说这是军旅生活最宝贵的财富,旅途中他写下了处女作《沙漠战歌》、《漫长的边境线》两部诗集。追溯他诗歌中一贯的大气雄壮与英雄主义情结,能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头。

    ④说起雷抒雁,有一首诗是绕不过去的。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政治刚开始解冻,为“反右”和“文革”中蒙冤者的平反还没开始,思想领域也遗留着一些观念的禁区。1979年3月,女烈士张志新平反昭雪。雷抒雁在一次不经意间得知了她的事迹后,心灵受到了猛烈的撞击:“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张志新的死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不同思想、不同言论的残忍程度出乎意料。”

    ⑤当时他感动得无数次流泪,到处找人诉说,甚至和人争论。想写诗,表达内心的思索、愤怒和激情,但苦于一时寻觅不到合适的诗的形象。1979年6月8日,他夜不能寐,凌晨一时,眼前突然看到了一片野草,野草上的一滩鲜血,不禁想起鲁迅的诗“血沃中原肥劲草”……他热血沸腾,从床上爬起来,铺展纸笔,第一句诗已从笔端涌现:“风说:忘记她吧!/我已用尘土,把罪恶埋葬!/雨说:忘记她吧!/我已用泪水,把耻辱洗光!”随后一发不可收,一直写到凌晨4时。第二天,他略作修改,定下诗题“小草在歌唱”,副题“悼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便立即将诗寄给了《诗刊》。

    ⑥《小草在歌唱》后经《光明日报》整版篇幅刊载,如一声惊雷,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它是最早以诗歌的形式,清算“文革”罪恶、打破思想禁锢、呼唤民主法治的力作。著名作家刘再复评价雷抒雁写出了“整个民族的忏悔”。还有人将这首诗与巴金的《随想录》相提并论,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开篇”。这首诗让雷抒雁蜚声诗坛,既是他最为人所知的诗作,也如同一枚铭刻着良知与勇气的勋章,伴随他一生。

    ⑦雷抒雁的诗歌生逢其时,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文学更多承担着思想启蒙的责任。“那是一个思索的年代,一个反问的年代,一个不断地解剖自己,解剖灵魂,解剖社会的年代。”他说:“过去的30年,对于中国,对于中国的每个普通的公民来说,都是最重要和最了不起的年代。对于一颗敏感而活跃的诗心来说,则会有激情的篇章写下情感的记录。”

    ⑧1982 年,他的长诗《父母之河》将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与滋育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衔接起来,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2008 年中国南方面对巨大的冰雪灾害和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劫难,他又写下了《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悲回风:哀悼日》、《生命之花:毁灭与新生》……几乎在每个重大历史关口,他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说:“很多人认为雷抒雁的抒情长诗是颂歌,我却认为那其实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⑨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关怀苍生的气质,不少人将“人民诗人”的殊荣加诸其身。雷抒雁坚辞不受,他只是说:“严格来说诗歌传递的是时代的声音,时代脉搏的跳动。诗人不能脱离这个。”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雷抒雁成为陕西泾阳肥何什村几十年里惟一考上大学的青年”,说明他的家乡地处偏僻,几十年来都没有出过大学生。同时也十分巧妙地证明了家庭文学启蒙对雷抒雁成才的重要性。

    B.雷抒雁到农场劳动前烧掉自己的诗稿,表明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从此以后他没有创作的环境和发表诗歌的地方,这说明他此时已经对“文革”有了清醒的认识。

    C.军旅生活对雷抒雁帮助很大,特别是基层军队生活以及对基层部队的采访等,不仅增长了他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奠定了雷抒雁的诗歌风格。

    D.20世纪70年代末乃至整个80年代,诗歌承担着思想启蒙的责任,诗人雷抒雁对外界有着敏感的认知和一颗热情澎湃的诗心,用激情写就了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E.雷抒雁对名誉看的很淡,比如他坚决不接受“人民诗人”的称号,他认为诗人应该传递时代的声音,自己所写的诗歌反映时代脉搏是作为一位诗人应该做的事情。

    2.文章的第五段使用了那些描写人物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雷抒雁的诗歌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4.从雷抒雁写诗经历来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李苗,字子宣,叔父畎。畎为梁州刺史,大著威名。王足之伐蜀,梁武命畎拒足于涪,许其益州。及足退,梁武遂改授。畎怒,将有异图,事发被害。苗年十五,有报雪志。延昌中归魏,仍陈图蜀计。大将军高肇西伐,诏苗龙骧将军乡导。晋寿,宣武宴驾④,班师。苗有文武才干,以大功不就,家耻未雪,常怀慷慨。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不能纳。

    正光末,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迟则人情离阻,受崩溃。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兵后,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

    孝昌中,兼尚书左丞,为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汾、绛、蜀贼,平之。及杀尔朱荣,荣从弟世隆拥部曲还逼都邑。孝庄幸大夏门,集群臣博议,百僚计无所出。苗独奋衣起日:“今朝廷有不测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节之时,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庄帝壮而许焉。苗乃募人于马渚上流,以师夜下。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官军不至,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帝闻,哀伤久之,谥忠烈。

    苗少有节操,志尚功名。每读《蜀书》,见魏延请出长安,诸葛不许,叹息谓亮无奇计。及览《周瑜传》,未曾不嗟咨绝倒。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当世罕及。死之日,朝野悲壮之。

    (节选自《北史》,有删改)

    注:①宴驾:对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苗龙骧将军乡导          假:代理

    B.次晋寿,宣武宴            次:驻扎

    C.迟则人情离阻,受崩溃        坐:空,徒然

    D.明帝幼冲,无远略之意,不能纳  竟:竟然

    2.下列各句,能表现李苗有文武才干的一组是(   )

    ①苗年十五,有报雪志  ②乃上书陈平定江南之计,其文理甚切于时  ③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   ④请以一旅之众,为陛下径断河梁  ⑤贼乃涉水与苗死斗,众寡不敌,苗浮河而没  ⑥解鼓琴,善属文咏,工尺牍之敏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苗对叔父李畎被害一事耿耿于怀,归魏后仍陈说伐蜀之计,后朝廷曾出师西伐,但因皇帝驾崩而不得不班师回朝。

    B.李苗在三秦反叛时,根据敌情提出正面坚守不战,选派精兵偷袭敌后的方略,一举击溃了叛军。

    A.李苗在众大臣对尔朱荣的堂弟率部下逼近都邑束手无策时,主动请缨,招募兵员与敌作战,后因寡不敌众而死。

    D.李苗崇尚功名,读《蜀书》时,会因诸葛亮不同意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而叹息;读《周瑜传》时,总是深深感叹折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兵后,群妖自散。

    (2)去桥数里,放火烧船,俄然桥绝,贼没水死者甚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后面练习。

    【越调】柳营曲·范蠡   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进西施一捻②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②一捻: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1.此曲塑造了范蠡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此曲的最末一句与李煜《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根据所提供的语境,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名句。

    1.《陈情表》中李密形象地写出其孤独处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湘夫人》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意思接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写出了秋日的山水特征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的戏剧种类,其中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鼎足三分

    B.性格决定命运,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实际上就是其个人的性格悲剧,王灿性格孤傲,卓尔不群,因而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C.尽管现在网络发展极快,可是对于一些中年人而言,电脑依然难以侍弄,一旦电脑出现问题,电脑中存储的资料将付诸东流,除了找专家就无其他办法。

    D.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溘然长逝,举世哀悼,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光辉的岁月和美丽的彩虹,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马和牛赛跑,牛肯定输,但这并不是证明牛的无能,而是证明了安排这种比赛的人的无能。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马的速度,却没有看到牛的力量。

    B.文化的终极使命是“化人为雅”。它不能硬性灌输,而是要让人在欣悦中主动亲近,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文化内蕴精神的熏陶和濡染。

    C.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中外散文佳作,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自然,又充满思辨色彩,耐人咀嚼。

    D.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对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和课堂结构以及师生活动方式等做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8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成为家庭中负有责任的一个成员

    ②它意味着孩童时代的结束

    ③他将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一个公民

    ④是“成人”的标志和新起点

    ⑤成为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光明前程的独立的社会一员

    ⑥是一个人一生的关键年

    ⑦成人的意识与独立将就此开始

    A.④⑥②⑦③①⑤     B.⑥④③②⑦①⑤

    C.②③①⑤④⑦⑥     D.③①⑤⑥②⑦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俗话说“早餐如进补”,无论中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早就知道,不吃早餐可能增加患胆结石的危险,容易患上胃肠疾病,容易出现低血糖等。在小学生中进行的研究发现,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差,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可能是因为到了三、四节课时,孩子血糖水平下降,引起大脑思考能力和注意力的下降。同使,不吃早餐容易使中午、晚上的食欲上升,对于预防肥胖不利。吃到丰富又有营养的早餐,不仅能使人整个上午都精神饱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对近日多地正在酝酿的不触动现行的教学、招生、考试一体化的格局只进行考试科目、分值、题型调整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在消除应试弊端、促进母语教学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看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晚饭后和家人玩扑克牌,他连续几次抓到了很烂的牌,于是就变得很不高兴,开始抱怨个不停。

    这时,艾森豪威尔的母亲停下来,神情严肃地对他说:“如果你要玩,就必须把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样。人生也一样,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的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

    很多年过去了,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话,从未再对生活有过什么抱怨。他从一个平民家庭走出来,一步步地成为中校、二战盟军统帅,并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十四任总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