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0 题
  1. 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的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以下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 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 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农民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 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为“最 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

    A.人口数量较大        B.地域分布广泛  

    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D.封建土地所有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 163 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 101 项。唐后期兴修的 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有 76 项,其中江南道占 49 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 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据《明史》记 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 三十八年末毕工。这个记载表明

    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     

    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       

    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 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 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观念的影响            B.城市经济的发展

    C.征收赋税的需要           D.社会管理的需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 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 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 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

    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

    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 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一位历史老师的板书设计了如下内容,据此判断,这位老师授课的主题是

    动机

    (1)防止反清势力相勾结;

    (2)防范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3)固守农本经济,不屑与西方往来,粉饰天朝威严。

    A.文字狱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康熙收复台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唐时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 谓天下之盛,州一而蜀次之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唐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加强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盐铁经营促进了扬州城市的发展   

    D.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扬州经济的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 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到了 18 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 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 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

    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 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559~1609 年的欧洲商业网络在西班牙半岛遇到了一个货币高压脊,正如冯·廷南的 模式中分析:按白银计算的商品价格,随着商品距离西班牙愈远而递降。造成上述情况 的主要原因是

    A.西班牙地势高于欧洲其他地区  

    B.西班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心

    C.西班牙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亚洲的贸易须在公司自己的武器的保护和威力之下,始得以驱动和维持,而购置武 器的费用又须以贸易利润支付;故贸易不可无作战,作战亦不可无贸易。”上述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言论反映了

    A.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    B.荷兰与中国贸易冲突加剧

    C.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D.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从 16 世纪初开始的一段时间欧洲各国进行的国际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 下表三组“商品”在甲、乙、丙三地流动。请判断甲、乙、丙分别是当时的哪三个地区

    地区

    商品内容

    盐、火器、五金、酒、布匹

    糖、烟草、玉米

    奴隶

    A.欧洲、美洲、非洲       B.亚洲、美洲、非洲

    C.亚洲、美洲、欧洲       D.欧洲、亚洲、非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英国政府1701年9月29日宣布,对来自印度、中国、波斯的丝织品、混纺品,“除 白底棉布以外的所有染过色的白细布、薄毛织品,均封存仓库”。上述“违禁品”一经发现, 均予没收。对其所有者和贩卖者课以二百英镑的罚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英国保护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

    C.斯图亚特王朝试图“闭关锁国”    D.英国为工业革命开拓国内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516 年,托马斯·莫尔爵士在《乌托邦》一书中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他控诉的是

    A.黑人奴隶贸易的罪恶       B.圈地运动使农民境况悲惨

    C.大工厂制对工人残酷剥削   D.机器生产破坏了田园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 世纪英国的学校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极其有限的课程,在于培 养其未来做好妻子、好母亲而非职业培训;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 电铸术、骨相学等利于就业的课程。男女课程的差别表明

    A.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B.工业革命促进了男女合理分工

    C.工业革命强化了性别分工   D.妇女不适合学习男子所学专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828年,一名德国旅行者把英国描述为一块“每年都有近乎神奇的新创造性进入生活”的土地。当时英国的“新创造”来自

    A.颁布《航海条例》      B.提出经典力学  

    C.创立责任内阁制       D.开展工业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831-1832年的霍乱是19世纪最严重的一次霍乱,由俄国经过中欧而达英国。给英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人口损失。除伦敦外,共有71580例霍乱病例,其中有26101例死亡。英国损失极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导致

    A.城市生活环境恶化        B.医疗水平差于他国

    C.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D.社会贫富分化异常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太高运费。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

    A.意在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B.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C.体现了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     D.限制了垄断组织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等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推动着一“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第二工业革命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金融中心的转移      D.限制了垄断组织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各种商品。这种情况对谋取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她们热切的寻找能直抵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A.克服商业危机      B.扩大海外市场  

    C.对外倾销商品      D.追逐商业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全球化” 等相关资料。你认为她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B.新技术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茶叶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世纪,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的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61.1%降至10.3%。对这一数据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了中心——半边缘——的世界分工体系

    B.欧洲处于现代世界体系的主导力量的中心地位

    C.欧洲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尚未波及亚洲

    D.欧洲早就了现代世界,现代世界早就了欧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

    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材料三  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但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因为没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铁路将会传播痰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险。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2011年版)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

    (2)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

    (3)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4)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导致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