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孝子培养不能舍本求末

    郁喆隽

    《论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孔子的话提出谈论“孝”的两个重要方面:“孝行”与“孝心”。有了孝心自然会有孝行;换言之,孝行是孝心的自然流露与结果。孝心是本,孝行是末。

    近日媒体报道,某学会近日启动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主要针对4-6岁儿童,辅以考评、证书和跟踪等手段,计划5年培养百万孝子。此举恰恰是在培训儿童短时段的孝行,而忽视了长时段的孝心培育。此外,在该工程的推广和宣传中,充满了大工业时代的词藻、语汇和思维。它自身好比是一个批量生产孝子的流水线,而那些儿童孝子就是它的产品。我们想要知道的是,这些“产品”的质量如何,保质期有多久。

    孝的教育应当培育“孝的精神”,即把“孝”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内在化到青少年心灵中。而那种将教育视为工程的技术思维,仿佛将“孝”视为人的一个“插件”,通过短时间的“加工”即可外在地获得,并且终身有效。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导致该工程从一开始就有舍本逐末之嫌。没有孝心的孝行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将“孝心”还原成“孝行”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恰是这个时代鲜有孝子的深层原因。

    社会化理论指出,由特定机构,如学校、培训机构执行的狭义教育,只能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起到很小的一部分作用;很多其他环节,诸如家庭、亲友、邻里、社区、媒体等广义教育,都可能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决定性的影响。以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社会化的偏差。单纯狭义教育不是培养出“孝子”的充足条件;只有广义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对了,才能培养出“孝子”。这类似于所谓的“链条原则”——链条的整体强度取决于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当链条被扯断的时候,断裂的永远是其中最弱的一环。

    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家庭对社会化的作用是最大且不可替代的,因此被称为“首要社会化”。从近几年的案例来看,家庭恰恰是上文所述的培养孝子过程中最长、也是最为薄弱的一环。今年3月,刚下飞机的男青年汪某因为母亲不能向他提供留学日本的费用,在浦东机场拔出两把尖刀刺伤母亲,后被媒体称为“机场刺母案”。庭审中汪母表示,自己为了工作需要长期出差,与儿子的沟通出了问题,而且平时也不注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可以说,可怜人也有可恨之处,汪母既是受害者又是其子行为失范的责任人。培养孝道的主要领域是家庭,家庭中的示范、榜样对青少年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孝道之所以能延续,其实质乃是好的父母与儿女相处关系在家庭中每一代人身上的重新体悟和建立。以此观之,由某个家庭之外的机构来执行“孝子培训”,不仅在其有效性上值得怀疑,而且有越俎代庖之嫌。

    公域(社会机构)对私域(家庭)的直接干预本身从长远来看,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副作用”。一个外在的孝道规范,将抑制每个家庭直接参与对“孝道”的现代诠释,从短期来看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干涉了家庭的自主性和孝道的可持续性传承。

    笔者无意质疑“孝道教育”在这个时代的必要性,但要时刻注意“入门须正”和“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道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孝心”与“孝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心是本,孝行是末;有了孝心自然会有孝行,孝行是孝心的自然流露。

    B.某些培养孝子工程,认为通过短时间加工“孝”的“插件”,便可外在地获得“孝”,其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会导致工程有舍本逐末之嫌。

    C.孝心与孝行,是“孝”的两个重要方面,“孝道教育”一定要抓好这二方面的教育。

    D.培训机构只注重孝行教育,家庭教育才会抓住孝心的培养。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孝子培养上,文章认为社会机构对家庭的直接干预,从长远看,一定会带来“副作用”。

    B.孝道的培养与延续,都应当在家庭中进行,是家庭融洽关系在每一代人身上的重新体悟和建立。

    C.上海“机场刺母”案,说明了家庭恰恰是培养孝子过程中最长、也是最为薄弱的一环。

    D.没有孝心的孝行是不可持续的,把孝行误作孝心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恰是某个时代鲜有孝子的深层原因。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是一种狭义教育,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小的一部分作用。

    B.孝的教育,不应当只在孝行,应当培育“孝的精神”,把“孝”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内在化到青少年心灵中。

    C.狭义教育是永远培养不出孝子来的,只有广义教育的每一环节都对了,才可以培养出孝子来。

    D.孝子培养,既要重视学校教育,更要重视好家庭教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前面烟笼雾锁,一座猛恶林子,有名唤野猪林;此是东京去沧州路上第一个险峻去处。

    三个人奔到里面,解下行李包裹,都搬在树根头。

    林冲叫声“呵也”,靠着一株大树,便倒了。

    董超,薛霸放下水火棍,便倒在树边;略略闭得眼,从地下叫将起来。

    林冲道:“上下,做甚么?”

    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锁,只怕你走了;我们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稳。”

    林冲答道:“小人是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

    薛霸道:“那里信得你说!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

    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的。”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缚在树上,同董超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侯,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必去回话。”

    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

    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着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

    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

    智深听得,收住禅杖。

    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

    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侯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两个公人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拾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拿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行得三四里路程,见一座小酒店在村口。深,冲,超,霸,四人入来坐下,唤酒保买五七斤肉,打两角酒来吃,回些面来打饼。酒保一面把酒来筛。两个公人道:“不敢拜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口。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两个公人听了。暗暗地道:“苦也!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转去时,怎回话!”

    且只得随顺他一处行路。

    自此,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更歇,那里敢扭他;好便骂,不好便打。两个公人不敢高声,只怕和尚发作。

    行了两程,讨了一辆车子,林冲上车将息,三个跟着车子行着。

    两个公人怀着鬼胎,各自要保性命,只得小心随顺着行。

    鲁智深一路买酒买肉将息林冲。

    那两个公人也吃。

    遇着客店,早歇晚行,都是那两个公人打火做饭。

    谁敢不依他?二人暗商量:“我们被这和尚监押定了,明日回去,高太尉必然奈何俺!”

    薛霸道:“我听得大相国寺菜园廨宇里新来了个僧人,唤做鲁智深,想来必是他。回去实说,俺要在野猪林结果他,被这和尚救了,一路护送到沧州,因此下手不得。舍得还了他十两金子,着陆谦自去寻这和尚便了。我和你只要躲得身子干净。”

    被智深监押不离,行了十七八日,近沧州只七十里程,一路去都有人家,再无僻静处了。

    鲁智深打听得实了,就松林里少歇。

    智深对林冲道:“兄弟,此去沧州不远了,前路都有人家,别无僻静去处,洒家已打听实了。俺如今和你分手。异日再得相见。”

    鲁智深又取出一二十两银子与林冲;把三二两与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本是路上砍了你两个头,兄弟面上,饶你两个鸟命。如今没多路了,休生歹心!”

    两个道:“再怎敢!皆是太尉差遣。”

    接了银子,却待分手。

    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二人答道:“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

    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得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与这树一般!”

    摆着手,拖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

    (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陆虞侯受高太尉指使收买了董超、薛霸两人,要他们在野猪林把林冲缚在树上,结果了他的性命。

    B.林冲听了薛霸的话后,泪如雨下,哀求两位公人“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简直玷污了英雄的形象。

    C.选文中鲁智深的出场写得颇精彩,“飞”“跳”“喝”三字,描摹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D.从鲁智深暗中跟踪到出手相救,再到一路护送,最后走出野猪林,离沧州不远处,与林冲告别,可以看出花和尚鲁智深想得很周全。

    E.因受林冲对两位公人手下留情的影响,鲁智深慷慨大方地给林冲银子外,还把三二两银子给了董超、薛霸。

    2.用简短词语,概括小说情节发展过程。

    3.结合文本,简述鲁智深的形象。

    4.对比是选文的特点。请找出四处对比的内容,并说出每处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他有一个梦想。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

    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并没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整个下半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是在安阳接受的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逝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

    不知道李济对于此种“围剿”的反应如何,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李济去世后,留给李光谟一笔遗产,李光谟提出捐赠一部分设立“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当时社科院考古所本来已经同意了,但经“请示”后,此事却不了了之。李光谟听说,有领导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会上讲:不能以一个1949年离开大陆的人的名义来设立奖学金。

    李光谟说起此事来直摇头:“那是1981.1982年吧,唉,本来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奖学金的……”

    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待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

    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相关链接:

    这次考察,李济险些付出生命代价。他在归途染疾,患斑疹伤寒,回到北京,沉疴不起。起初,父母和夫人信任民间单方,耽延了诊治,以致病情告危。幸亏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做主,找车直接送到协和医院救治。病床上的李济,一心筹划着西阴村的发掘。5月26日,由他口授,一位叫做Miss Furcsott的女士打字,给毕士博写了一封信,报告晋南调查的情况和病愈后即去西阴村作实地发掘的计划。(《<李济传>试读:中国人的西阴村》)

    1.下列对人物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济到哈佛攻读人类学后,终于如愿地实现了他“自撰简历”中写的内容的梦想。

    B.李济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26年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在这次发掘中李济差点断送了性命。

    C.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今天乃至将来,它依旧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

    D.如果李济不随史语所去台湾,那么,他一定有更辉煌的发掘。

    E.晚年,作为游子的李济,他还痴心于考古,牵挂着殷墟,他的著作《安阳》便是明证。

    2.概括李济在考古方面的贡献。

    3.1948年李济随史语所迁台而造成的尴尬局面,有哪些呢?结合文本,请简要概括。

    4.从李济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硃鉴传

    硃鉴,字用明,晋江人。童时刲股疗父疾。举乡试,授蒲圻教谕。

    宣德二年,与庐陵知县孔文英等四十三人以顾佐荐,召于各道观政三月,遂擢御史。巡按湖广,谕降梅花峒贼萧启宁等。请复旧制,同副使、佥事按行所部,问民疾苦。湖湘俗,男女婚嫁多逾三十。鉴申明礼制,其俗遂变。

    正统五年,复按广东。奏设钦州守备都指挥。奉命录囚,多所平反,招抚逋叛甚众。还朝,请天下按察司增佥事一人,专理屯田,遂为定制。

    七年,荐擢山西左参政。奏减平阳采薪供边夫役。景帝监国,进布政使。寻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上言:“也先①奸诡百端,杀掠无已。复假和亲,遣使觇伺。以送驾为名,觊得开关延接②。稍示抗拒,彼即有辞。其谋既深,我虑宜远。宜暂罢中贵监军之制,假总兵以生杀权,使志无所挠,计有所施。整散兵,募勇士,重悬赏格。鼓劝义旅,征勤王兵,数道并进,戮力复仇。庶大驾可还,敌兵自退。曩者江南寇发,皆以诛王振为名。夫事归朝廷则治,归宦官则乱。昔高皇帝与群臣议事,必屏去左右,恐泄事机。乞杜权幸③之门,凡军国重事,属任大臣,必当有济。”景帝嘉纳之。

    时瓦剌窥塞下,鉴日夜为守御计。景泰元年,敌数万骑攻雁门,都指挥李端击却之。寻犯河曲及义井堡,杀二指挥,围忻、代诸州,石亨等不能御。长驱抵太原城北,山西大震。命鉴移镇雁门,而别遣都督佥事王良镇太原。援兵渐集,敌亦餍,乃引去。时山西仍遘兵荒,鉴外饬戎备,内抚灾民,劳瘁备至。

    二年十月,镇守山西都御史罗通召还。命鉴兼领其事。明年诏遣大臣行天下,黜陟有司。礼部侍郎邹干至山西,多所论劾。鉴请召干还,干因极论鉴徇护,帝是干言。其年十月召鉴佐院事。至京,致仕④去。

    初,景帝易储⑤,鉴贻大学士陈循书,言不可。且曰:“陛下于上皇,当避位以全大义。”循大骇。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

    (《明史·列传第六十》)

    [注]①也先,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②延接,接待。③权幸,有权势而得帝王宠幸的人。④致仕,古代官员正式退休。⑤易储,更换太子。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

    B.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

    C.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

    D.英宗复位/鉴诣/阙上表贺/帝曰/鉴老疾/何妄来其/速令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乡试。举,举荐。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又称秋闱,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

    B.和亲,与敌议和,约为姻亲。一般来说,和亲双方都是为了避免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C.大驾,指天子的车驾,也指皇帝出行的仪仗队中规模最大者, 这里是指对他人的尊称。

    D.景泰元年。景泰,是明代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元年,即他即位的第一年。年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硃鉴小时便有孝道,后来提拔做了御史,到湖广一带巡视,招降了萧启宁等贼人。

    B.硃鉴又到广东巡视,受命审讯囚犯,多被翻案,还招抚叛逃之人;巡视完毕,回到朝廷,请求增设管理屯田事务的官。

    C.硃鉴在山西做官时,曾上书减免供边的徭役,此后还上书皇上,期盼杜绝敞开有权势之人得帝王宠幸之门,得到景帝的嘉奖。

    D.硃鉴关注边防,制定防御计策,内抚灾民,外饬戎备,先后在雁门关击退瓦剌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时山西仍遘兵荒,鉴外饬戎备,内抚灾民,劳瘁备至。

    ⑵鉴请召干还,干因极论鉴徇护,帝是干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首联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秋的?此联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

    2.诗最后联用了什么手法?此联拓深了诗歌怎样的主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行路难》中写诗人李白丢下筷子、心中一片茫然的句子:“             。”

    2.《劝学》的作者把他曾在平地上抬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往望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                 。”

    3.杜枚在《阿房宫赋》中用“                 ?”句子,写秦王一丝一毫都得搜括进来又随意无度地挥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来到她家,她后妈堆满了笑,看似热情,可后来发觉她后妈不过是     罢了。

    ②他从不关心她的事,但迫于面子,只好在口头上       了。

    ③韩童生在《猎狼人》中饰演了一位     、奸诈狠毒的棚户区黑帮老大陈枫仁。

    A.虚情假意   虚与委蛇   假仁假义   B.虚与委蛇   假仁假义   虚情假意

    C.虚情假意   假仁假义   虚与委蛇   D.假仁假义   虚情假意   虚与委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每位选手的实力都不弱,要使四位导师都转身,关键在于选手能否选择适合自己唱的歌。

    B.王铮亮在央视春晚上唱的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音乐背景,十分精妙,一时间广泛流传,成了许多人吟唱的歌曲之一。

    C.莫言这位成长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是位名至实归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且曾经还是一位优秀的解放军政治教员和宣传干事。

    D.作家只有植根于现实土壤,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让作品散发出浓郁的芬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将秸秆、稻壳等热解液化和再加工,使之转化成生物油。采用这项技术,      ,这种油作为燃料可以直接在燃油锅炉和工业窑炉中使用,精制提炼后可作为车用燃料使用,还可以分离提取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

    A.可将秸秆直接转化为生物油

    B.秸秆等生物质可被直接转化为生物油

    C.可将秸秆等生物质直接转化为生物油

    D.生物油可直接转化而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趣的是,草不仅能预报天气,        。在瑞典南部有一种“气温草”,它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这种草的叶片为长椭圆形,花为蓝、黄、白三色,所以又叫它“三色草”。        ,当温度在200C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温度降到150C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于地面平等为止;当温度降到10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温度回升,叶片又恢复为原状。当地的居民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畅,不超过65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三年,某班语文老师分别是华老师、文老师和夏老师。华老师,对国学研究颇深,上课时信手便能拈来许多国学内容;文老师,擅长西学,上课时多把中西文化放在一起作比较;夏老师,特别注重方法,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笔,让学生去碰撞、交流。

    临近毕业了,同学们对三位老师的教学各有看法。三人中,你认为谁的教学更有魅力呢?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比较与选择。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