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书写 1 题,选择题 2 题,名句名篇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_____)jiǒng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____)bēi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____)dì,消除猜疑、(____)jí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郭安凤 《多一些宽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B. 叶圣陶、夏丏尊合著的《文心》一书,把联想成为“触发”,指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C. 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 我所说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老师只读了散文的一部分便说出了文章的主旨,这种断章取义的能力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B. 全厂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C. 陆老自从得了中风以后,身体动弹不得,浑身麻木不仁。

    D. 有些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③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     

    ④临风一唳思何事?_____________。

    ⑤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从反面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________, 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概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晁盖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的故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歌颂了受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

    B.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后被梁中书设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最后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梁山的。

    C.“眼如丹凤,眉似卧蚕, 唇方口正, 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这段话描写的人物是宋江。

    D.《水浒传》中的好汉个个都有一段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快活林”的是鲁智深,绰号花和尚;“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的是武松,绰号行者。两人的共性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

    (2)“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小说作者一般认为是     (朝代)的     (作者),请你借助阅读经历, 简要说出“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情节中的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综合实践

    (1)通过《鸟》专题的学习,王彤同学发现古代诗人常赋予鸟某种情感,如:

    雁:思乡、孤独。     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请你也写出一种鸟,赋予某种情感,并写出相关的诗句。

    (2)班级准备以“爱鸟”为主题出一期板报,同学们收集了许多与鸟相关的材料,请你为板报设计两个栏目。

    (3)最近,学校门前新开了一家小餐馆,打出的招牌菜是“油炸麻雀”“卤味野鸡”,你爸爸接你放学时,也想带你去尝尝鲜,作为爱鸟人士的你准备如何劝说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①,完成后面小题。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盛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注释】①白居易曾先后担任杭州、苏州刺史,江南在他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因病回洛阳,十余年后,写下了《忆江南》。②早晚:何时

    (1)下列诗句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景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请简要分析“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中蕴含的动静结合之妙。

    (3)试分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诗在这两首组诗中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谧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惟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1.(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或以为痴 (       )      ②谧乃感激(      )

    ③勤力不怠  (       )      ④躬自稼穑(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惟以著述为务

    A. 跪而拾之以归   B. 不以千里称也

    C.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请用斜线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共两处)。

    昔 孟 母 三 徙 以 成 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何尔鲁钝之甚也!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任氏为何认为皇甫谧不孝?(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口味偏好和基因有关》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为什么不同的人口味喜好不同?口味的不同是否与人的本质区别——基因有关呢?

    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饮食喜好不只与味觉基因有关,与嗅觉基因也有关系。

    ③拿香菜来说,喜欢香菜的人吃什么都想放点香菜进去,厌恶香菜的人闻着味道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不同人种间,讨厌香菜的人比例存在极大差别,2012年两位加拿大科学家统计发现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最多,有21%;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人比例最低,分别只有4%和3%。研究发现这是11号染色体rs72921001的位点多态性的缘故。而且,如果OR6A2嗅觉受体基因出现变异,就会明显表现出对香菜的排斥,闻起来觉得有似碱性肥皂味。

    ④从源头上说,我们的味觉基因包括“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五个大类。酸、甜、苦、咸、鲜是基本的味觉组成,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一些与味觉能力相关的基因。

    ⑤苦味味蕾是口腔中最发达的味蕾,苦味基因也是味觉基因中种类最多的,达数十种,这也表明苦味基因是受到自然选择而被最多保留下来的基因,说明对人体有帮助。比如,有种苦味基因为TAS2R16,这个基因强的人对苦味敏感,能尝出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⑥2011年6月,复旦大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的TAS2R16苦味基因最发达,他们还推测出5000—600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自然筛选,那些不能尝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被淘汰,而那些无毒或毒性很低的植物被保留下来并进化至今。

    ⑦再来说甜。哺乳动物往往是通过对舌头味蕾中神经细胞产生的味觉受体来辨别味道的,甜味物质与甜味受体结合便会产生电流刺激,令大脑感知这种味道。美国科学家曾在人类第四对染色体上鉴别出了与感受甜味有关的基因。而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则通过小鼠实验,发现甜味受体的产生受特定基因控制。

    ⑧辣味基因的发现,源自意大利科学家“重走丝绸之路”的创举。他们开创性地对古丝路上那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影响的部落进行了研究,并从他们经久不变的饮食习惯中探究出关于基因对口味的影响。从已知基因中发现8个突变位点,其中就包括一个与感受辣味相关的离子通道蛋白编码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了人们辣口味的偏好。

    因此挑食或许只是基因不同。佛罗里达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的一位科学家称,与男性相比,味觉超常的能力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而亚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味觉超常的人又比白种人多。科学家估计,在美国,大约有15%的人是味觉超常人士。

    ⑩当然,美食不止跟味觉、嗅觉基因有关,它还蕴含着感情与历史。大多数人都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它非常强烈,让人对之念念不忘,据说孩子想家了,多半是想家里的饭菜了。

    1.第①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⑴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⑵简要分析第⑨段划线句中“或许”一词的表达效果。

    3.鲁迅小说《社戏》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有同学看完本文后,认为《社戏》中的“我”觉得那夜豆最好吃,完全取决于“我”的味觉和嗅觉基因,而你不赞成这一观点,请你根据本文的知识说说你不赞成的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谈热忱

    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自幼喜爱寻幽探奇。他一生遍访名山大川,其间虽屡历险境,九死一生,却始终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充满着热忱,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②热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热爱某项事业或工作的一种执着的感情,它能给一个人强大的力量。

    ③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收获更大的成果。众所周知,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投入得越多,那么他在这方面收获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对于一个热忱的人来说,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有满腔热情,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曾在海军服役。有一次他与海曼·里科弗将军谈话后发现自己在时事、文学、海军战术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此后,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竭尽全力将自身蕴藏的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不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而且最终成为美国最高领导人。

    ④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困难。热忱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让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获得精神层面的一些支持,让你能够以苦为乐,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困难,从而克服那些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居里夫人提取镭时,提取设备极其简陋,每天的工作单调乏味,但对科学研究的热忱使她乐在其中,最终她成功地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_____________。陈景润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证明时,每天只能呆在狭小的屋子里,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在草纸上演算,但对数学的满腔热忱,让他感受不到外界环境的恶劣、自身工作的枯燥。常人无法忍受,他却乐此不疲,终于成功地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只有怀揣满腔热忱,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⑤那么,如何才能对一件事产生热忱呢?

    ⑥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热忱。比如,在解一道很是复杂的数学题时,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去解答这道题目了;但是,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解答数学题中得到很多乐趣,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如果失去了兴趣,想把一件事做好是不可想象的。

    ⑦只有充满进取的欲望,才能激发出热忱,面对同一件事,如果你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成某事”,那么就会抛弃一切杂念,全力将这件事办好;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这件事先试一试吧”,那么就可能对这件事有所保留,从而会减弱你的热忱程度。

    ⑧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就要选择一个能够激发自己热忱的事业,让我们充满热忱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事业上的成功。

    1.请在选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若在选文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事实论据,下面的两个例子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A. 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时,没有钢琴供他练奏,可对音乐满怀热忱的他,以乐观的心态,用碗、碟、盆、罐等替代钢琴,经过长期酝酿,终于创作出了史诗般的作品——《黄河大合唱》。

    B. 周恩来总理从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抱定了救国的信念,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伟大的革命事业当中,最终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忆大山》 

    习近平

    (1)贾大山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去世以后,在他的家乡正定,在他曾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当代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个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同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何等的魅力。

    (2)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到正定工作后,更是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一种钦敬之情。特别是我们由初次相识到相熟相知以后,他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3)我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4)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他还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他边说边往外送,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5)此后的几年里,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

    (6)1982年冬,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反复动员劝说下,大山不太愿意地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虽说他的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可当起领导来却不含糊。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7)我在正定期间,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得到大山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8)我到南方以后,曾经给大山去过几封信,只是大山甘于恬淡寂寞,不喜热闹,未有及时回应。以后我也因工作较忙,很少给他写信了,只是偶尔通个电话,送上衷心的问候和祝愿。我还曾多次让人捎信儿,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到我工作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他总是说我担子重、工作忙,不愿给我添麻烦。虽然接触联系少了,但我们之间的友情并未随日月流逝而淡漠,他常向与我联系较多的同志探询,密切关注着我的工作情况和动向,我也经常向到南方出差的正定的同志询问他的身体、工作和创作状况。每次见到正定的同志,我都请他们给他带去一些薄礼。每年春节前夕,我总要给他寄上一张贺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的祝愿。

    (9)1991年春节,我受正定县委之邀,又一次回到了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的第二故乡——正定。我抽时间专程到家里看望大山,那时他已主动辞去了文化局长职务。他依然那样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依然那样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并依然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坚持着他的小说创作。那年,他还不到50岁,正当精力充沛、创作欲望非常强烈的黄金时期。他告诉我,什么小说在哪个杂志发表了,什么小说被哪几家刊物转载了,正在构思或写着什么,显得非常兴奋。那次相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长谈,便依依惜别了。

    (10)1995年深秋,我从一个朋友口中得知大山患病并已做了手术,尽管说手术相当成功,还是给关心他的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我不时打听着他是否康复的消息,但每次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他的病情不见好转,却一天比一天更瘦了。后来,听说他到省四院做了食道扩张治疗,能吃进一些流食了。再后来,听说又不行了,正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诊断检查。刚好,我那几天正在北京开会,便抽空到医院去看望他。见到他时,眼中的大山早已不是昔日大山的模样,只见他面色憔悴,形体枯槁,蜷缩在病床上不停地咳嗽,只有那两只深深凹陷进去的眼球,还依然闪耀着流动的亮光。他看到我进来,立即挣扎着从床上坐起,紧紧握住我的双手,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稍微平静些后,他就给我述说病情的经过。我坐在他的床头,不时说上几句安慰的话,尽管这种语言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和无力。那次见面,我们两人都显得非常激动,因为我知道,恶魔般的细胞,此时已在大山的肝脏、胰脏和腹腔大面积扩散。我不忍心让他在病疼之中再过于激动,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泪告别。临走,我告诉他,抽时间我一定再到正定去看他。

    (11)1997年2月9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三,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我提出再和他照张合影,他笑着说:“我已瘦成这样,不像个人样儿了,叫人看见怪吓人的呀!”

    (12)2月21日,在我刚刚离开正定才十来天,突然接到电话告知——著名作家贾大山于1997年2月20日晚因病去世,享年54岁。

    (13)噩耗传来,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

    (14)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此文发表于《当代人》杂志1998年第7期。选用时有删改。)

    1.文章第1节有哪些作用?

    2.文章中的哪些事例具体表现了贾大山的淡泊名利、体谅他人?

    3.文章7、10、11节的三次流泪有何不同,为什么?

    4.结合全文,完成填空。

    明线:相识——相熟——(     )——分别——(     )——(     )

    暗线:(    )——感激——(    )——担心——痛惜——(     )

    5.从文中我们可以读出习近平的哪些品格?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