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名句名篇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其他题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起   驰 投  苗助长 旗息鼓  

    B、参 遣   然   始终不 不言而

    C、护 卑   字   为人知 屡见不

    D、细   放   心如意 目结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脉搏  莫须有  郑重其事  无与伦比

    B、取缔  座右铭  获益匪浅  默守成规

    C、诘责  正能量  迫不及待  粗制滥造

    D、寒暄  孺子牛  谈笑风生  如愿以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一个人对自己信仰和追求的东西,必须具有       的精神,具有泰山压项也不弯腰的意志,还要有忍耐人间一切艰辛苦难的毅力,   可能到达彼岸。否则,或许能挺得住一阵子     是十年二十年,但往往不能坚持到最终,像一个参加完米长跑的运动员,尽管已经已经咬紧牙关跑完九千九百米了,在最后的一百米挺不住了,倒在跑道上。

    A、百折不挠  就  或许         B、百回千转  才  甚至

    C、百折不挠  才  甚至         D、千回百转  就  或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古诗文默写。(共8分)

    (1)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         ,再而衰。三而竭。             ,故克之(《曹刿论战》)

    (4)人生须有境界,文天祥用“                      ”(《过零丁洋》),表现忧国之痛和舍生忘死的民族气节;陶渊明以“           ,          ”(《饮酒》),含蓄表达了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理想境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水浒》中的两个片段,按要求答题。(共4分)

    (1)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十七拳,那老虎的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了鲜血。...

    (2)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老虎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老虎粪门。…… 那老虎朝他一扑,他不慌不忙,趁着那老虎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老虎颔...

    1.这两段中的打虎英雄分别是               。(2分)

    2.说说这两位英雄的性格不同之处。(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题目。(共5分)

    人民网11月14日电   今天,记者从河南省文物局获悉,连日来,由中国文字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大美汉字》展在沪展出,集中展示和表现了中国汉字数千年风雨历程和艺术精华。此次沪上《大美汉字》展出为国内巡回展首站。

    《大美汉字》展联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主办。以汉字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共分为汉字的起源与流变、研究与传播、艺术与意趣和汉字与河南、安阳四个部分,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汉字的研究成果和印刷术;汉字的书法、篆刻及使用中的妙趣精华;汉字的发源地河南、安阳的厚重历史等方面,鲜活呈现了汉字数千年的妙趣精华。

    1.将这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3分)

    2.材料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大美汉字》展联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主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图是中国节水标志,请你说说这个标志的构成以及创意理念。(5分)

    构成:____

    创意: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6分)

    柴草

    冬荣

    (1)星期天早晨,姜君老师准备出门买担柴草,刚出巷口,就碰上个卖草的。卖草人个儿很小,扁担上两垛蓬蓬散散的柴草把他遮得严严实实。姜老师喊了声:“卖柴草的,挑过来!”柴草垛颠了一下,停住了。她准备迎过去,柴草垛却前后调了个儿,向相反方向移去。这一瞬间,姜老师看出挑草的是个孩子。之后,就只能看见穿着草鞋的两只脚。那双脚刺了一下姜老师的心——这孩子,大冷的天连袜子都没穿!那双脚倒换得很快,步幅却很小,柴草跟着颠得慌慌乱乱。

    (2)姜老师以为孩子没听清,就又喊:“喂,卖草的,卖柴草的!”这声喊不但没喊住孩子,反而加剧了柴草的移动和慌乱。姜老师明白,这孩子不是没听清喊声,而是在躲避,不,在逃避!姜老师前一阵回故乡办理母亲的丧事,耽误了买草时节,现在街市上柴草很少了,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就追过去:“小孩——小孩!”“买你的草啊——你跑什么跑?”小孩偏跑,拼命跑!跑到一个小巷口,一头扎进去。姜老师知道这是条死巷,便穷追不舍。她已经不单为了买草,而是要弄明白:他干吧要跑?巷子到头了,孩子扔下柴草,钻进旁边的厕所。没了柴草的遮挡,姜老师一下子看出来,这孩子是自己的学生尚百秋。她冲着厕所嚷:“百秋——尚百秋!你出来,出来!”没有动静。又嚷:“你出不出来?你不出来我就在这儿等,等到天黑,看你能在茅厕里过夜?”

    (3)姜老师班上的住校生共29名,像尚百秋这样穷的孩子11名。家里没饭吃,爹娘又不全。每月四块五角钱的伙食费全靠他们自己去挣。春天钓泥鳅,夏天抓鱼、挖黄鳝,秋冬到岗上砍草拾柴,他们把全部的星期天和每日早早晚晚都用来挣饭钱。十四五岁的孩子,一个个长不出个儿,面黄肌瘦。两只手皴出一道道血口子,也舍不得买盒二分钱的蛤蜊油。砍一担草不容易,街市上人欺小,狠杀他们的 价。眼前这担草能卖上五六角钱就算孩子幸运了。这担草,她要定了,她怎么也能多给他两天的伙食钱。姜老师就挑起草,准备先送回家,明天再给他钱。担子一上肩,心里一惊:这担草少说也有80斤。一把骨头的尚百秋竟能挑得起?可孩子正是挑着它被自己追得跌跌撞撞跑了这么远!心一酸,落下一行泪来。她放下担子,走近厕所,“百秋啊,老师家里等柴草用,我先挑去,明天给你钱。”尚百秋突然由厕所里冲出来,拽住扁担:“姜老师,这草……这草不能卖给您!”“嗯?”“是——是别人订了的。”“哎呀,你怎么不早说呢——不对,你扯谎,谁订的?住哪儿?我跟你去!”拽着扁担的手不松,“姜老师,这担草不好,尽碎的。”“碎点就碎点儿,我是烧饭,又不拾掇房子!”“姜老师,这草太湿!”“没事儿,我晒晒。”尚百秋要哭了,“那,那这草就送给您了,您别给我钱!”说完,低了头拼命跑开。姜老师摇摇头,叹了口气。空着手的尚百秋她是追不上的。

    (4)姜老师以为草真的湿,进院就摊开来晒。发现了两块石头,她一屁股跌坐在廊沿的石条上哭了起来。

    (5)第二天,物理课上。她看到尚百秋一直低着脑袋不敢瞅她。她也不忍再看他。最后一个课时她让授课的朱老师捎一个纸条:“尚百秋,中午去我宿舍。姜老师。”她嘱咐朱老师一定要在下课后给他,以免影响他学习。

    (6)刚吃完午饭,姜老师就在宿舍里等,桌上摆着件稀罕食品——切开了的心里美萝卜,这是特为尚百秋准备的,她是舍不得为自己买的。

    (7)远远的,响起了嚓啦嚓啦的脚步声,尚百秋来了。嚓啦——嚓啦——姜老师感受着尚百秋身与心的全部沉重,沉重得她无法承受。没等学生站好喊报告,姜老师拉开门,“百秋!”一把拽进来,捺到凳子上。

    (8)尚百秋低着头,两只皴得洗不净了的手在膝盖上颤抖着。姜老师伸过双手,搭住尚百秋两肩,努力摆出副轻松愉悦的样子。便想找一句合适的话开头,却总找不到。突然,她眼一热,一把搂过学生,哭出声来:“孩子,别,别害怕……”

    (9)2002年金秋。姜君老师80寿诞。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二百多名学生前来庆贺。寿筵上,召集人副省长尚百秋讲述了上面那段发生在1960年的故事。他问寿星:“老师,您知道,当时我为什么那么怕您吗?”

    (10)姜老师摇摇头,一冠银发颤动在灯光下,像笑容。

    (11)尚百秋说:“因为您,太善良!”

    (12)掌声如潮。

    (13)尚百秋接着说:“如果说,几十年来,我走正了人生的路,那就是因为,我一直都在学习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尚百秋讲述的故事概括出来。(3分)

    2.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那双脚刺了一下姜老师的心——这孩子,大冷的天连袜子都没穿1

    3.阅读下面两个文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下姜老师此时内心的感受。(4分)

    (1)姜老师以为柴草真的湿,进院就摊开来晒,竞发现了两块石头。她一屁股跌坐在廊沿的石条上。

    (2)突然,她眼一热,一把接过学生,哭出声来:“孩子,别,别害怕……”

    4.本文中除了姜老师,尚百秋的形象也很突出,请结合全文探究他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5.在姜老师的80寿诞上,尚百秋为什么要向大家讲述这个故事?(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植物知道些什么

    秦珍子

    ①一遇敌情,烽火台上的干柴便会被点燃,警报通过闪耀的火光迅速传递。大学专业课上的老师说,这是人类传播信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

    ②和我一样,你也在为人类的这点儿本事而颇感得意吧?不过,要是如今有人说,总是“逆来顺受”的植物,也能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你有何感想?

    ③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新书《一株植物所知道的》中,你便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当枫树甲受到臭虫的袭击时,它就会向空气巾释放一种信息素。接收到信息素的枫树乙丙丁们马上开始分泌化学物质,抵抗兵临城下的臭虫。

    ④我几乎有些微微地忐忑了。难道说,当我在案板上把一个土豆五马分尸的时候,另外一些待宰的土豆正在做好毒杀我的准备?

    ⑤别说我杞人忧天,要知道,按照丹尼尔的说法,尽管人们在谈到植物时,觉得它们和石头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植物们感知世界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⑥一株捕蝇草如何适时关闭它多刺的叶片?一朵花如何得知春季的到来?丹尼尔的新书给出了答案:植物能“看到”、“闻到”和“感觉到”,懂“社交”,甚至拥有记忆。他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植物必需的独特基因组,决定哪些植物向往“光明”,哪些选择“黑暗”,而相似的基因组也是人体DNA的一部分。

    ⑦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红光的照射就像“起床”命令,让植物们在阳光下尽情生长。傍晚,太阳在最后一缕远红光中落山,植物们“看”到指令,随之“入眠”。再看人类,同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⑧不过,植物们虽有“视觉”,却太容易被人类蒙蔽。“揠苗助长”早就过时了,最新“人工调节植物生长”的手段是,在夜里闪几下红光——效果几乎等同于白天好几个小时的日照。

    ⑨除了“视觉”,植物还有“嗅觉”。寄生植物菟丝子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番茄是自然界中菟丝子最常见的寄主植物。为了证明菟丝子“深爱”番茄,科学家们想了种种办法,包括把它们关在看不到对方的盒子里,把茄汁抹在橡胶上或是引入“第三者”小麦。

    ⑩结果,菟丝子果真“嗅”到番茄释放于空气中的微量化学物质,总是坚定不移地扑将过去。

    比如,前文中受到臭虫攻击的树枝,会以分泌信息素的方式警告同根生的其他树枝,与此同时,隔壁的树窃取到这种信号并从中获益。

    枝条并不是植物们互通情报的唯一信道。最新的研究发现,植物们还能通过相邻的根系传递信号。干旱来临时,最先发觉的植物会“告诉”邻居做好缺水的准备。

    如果这些都还不算猛料,那么做好准备: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和人类一样,植物也拥有短期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比如,小麦幼苗在开始孕育果实之前,记得它们已经度过寒冬。而一些在恶劣条件下存活的植物会将更强的抵抗力传给子孙。

    下一次我踏着草地、捧着鲜花或嚼着蔬菜时,也许会想起这本书,有那么一瞬间,我也会对这些事实上很“敏感”的生命充满爱怜。但这爱怜持续不了多久,因为我记得书里的另一件事:捕蝇草闭合的前提是叶子上的感觉毛有两根被昆虫触碰,所以它必须记住第一根感觉毛已经被触碰了。但是这短暂的记忆只能持续约20秒,然后它便忘记了。

    这仍然让我觉得,自己所属的物种,确实要高级一些。

    1.结合全文,说说以“植物知道些什么”为题有哪些好处。(2分)

    2.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介绍了植物的哪些特点。(4分)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处并分析其作用。(3分)

    4.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请从第⑨段任选一处加以分析。(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0分)

    (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袢、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二)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粱、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日:“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成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郁( XI)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苻(fu)坚:十六国时前泰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履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遗:               (2)悉以之   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文段(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2分

    4.在(一)(二)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共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诗中抒发情感的句子是哪一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偶然间的发现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准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