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64年的某一天,《人民日报》以“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为题报道了一则新闻。该新闻报道的内容是(   )

    A.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B.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结合所学习历史知识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

    A. 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 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 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 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彭德怀曾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有力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总理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不结盟原则   D. “求同存异”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为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数据表。I阶段发展趋势表明了

    A.辛亥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发展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  )

    A.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 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 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图,指出下列选项中,图中字母所对应成就正确的是(  )

    A. 长春第一机床厂

    B. 沈阳汽车制造厂

    C. 鞍山大型油田

    D. 武汉长江大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与下列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

    A. 大生产运动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在遭到红卫兵强行批斗时抗议道:“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严厉制裁的。”这样的事发生在(  )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 三大改造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  )

    A.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 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C. 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 现代的社会生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选项中,前后联系正确的一组是(   )

    A. 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B. 抗美援朝——中国第一次取得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

    C.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新中国成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今年(2017年)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诞辰119周年。假如你们班举办一次“周恩来外交风云”的图片展,你会选用下列哪些图片(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

    A.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

    B.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C.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主题为“中国种子”,旨在向全世界宣传杂交水稻,下列最适合担任该馆形象大使的是(     )

    A. 陈景润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袁隆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原国家总理温家宝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可能涉及的是(  )

    A. 中美关系问题   B. 台湾问题   C. 西藏问题   D. 钓鱼岛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新设置了一些新节日。这些节日与历史事件对应错误的是(  )

    A. 国家宪法日———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

    B. 国家公祭日———1937年南京大屠杀

    C. 烈士纪念日———1949年新政协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D. 抗战胜利纪念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列举出如下大事,请你为它选择一个最为准确、全面的主题(  )

    1.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大业由此展开。

    2. 中共中央平反各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和干部政策,并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3.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共中央清算了文艺领域的极“左”路线。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4. 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并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民教育迅速复兴。

    A.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B. 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春天

    C.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发布主张和平统一的《告台湾同胞书》

    C.

    1954年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颁布了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D.

    对香港行使主权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完全终结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邓小平在1984年讲话中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了,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这段话能够用于说明 (  )

    A.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行   B. 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D. 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a)的取消以及后来图(b)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图(a) 粮票            图(b) 股票

    A.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 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

    A. 开天辟地   B. 当家作主   C. 遵义会议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翻身农民齐声高呼:感谢领袖毛泽东,感谢救星共产党。

    (1)观察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材料二:(1953年)问题是从工业化引起的。工业的发展,城镇和工矿区的发展,种植工业原料作物的农业地区和农户的增加,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解决粮食紧张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粮食生产,而粮食增产,当时认为靠小农经济潜力太小,靠在农业中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是工业发展以后的远景,在最近几年内必须依靠合作化并在合作化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改革。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在农业方面,创造了以初级农业生产社为主要的多种互助合作形式,使农民的个体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结合所学, 分析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原因? “农民的个体私有制” 在哪一年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材料三: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3)材料三表格中小岗村的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分析小岗村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班同学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18分)

    第一小组研究主题:中美关系历史回眸。

    材料一: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具体做法(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材料二: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二小组研究主题:中美关系现实研究。

    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月16日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共同期待。……总之,这是一个中美相互激励的时代……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

        ——阮宗泽《习近平访美:深化共识,同舟共济》

    (3)综合上述材料,放眼未来,请你说说中美两国应构建怎样的双边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准备举办一次以台湾问题为主题的论坛。大家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请你加入论坛,阅读并参与讨论,回答以下问题。(22分)

    材料一:

    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人至夷州(今台湾),前后历时一年。

    1335—1340年,元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安县管辖。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1662年,荷兰人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决定设立台湾府,并明谕隶属福建省管辖。

    1888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3年,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严正宣言:“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将台湾、澎湖交还中国。

    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两次大分离和一次回归的经历,并说说这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材料二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三

    据报道,吕秀莲在当选台湾政权副总统那一天,即对外表示,台湾和大陆“在血缘方面,在历史上是远亲,在地理上是近邻”,“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不久,吕秀莲接受香港一家无线电视台的专访,不仅重谈其“远亲近邻”老调,更顽固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构想。这一构想首先在哪一地区被成功实践?

    (3)依据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邓、吕双方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认为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什么?

    材料四:据《中国外交》记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60多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建交先决条件的,而且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5)请你为这个论坛写一个最贴切的主题名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