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翻译题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语言运用 5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0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鱼(fú)    人 (jiǎ)  铮(zhēng)  扪历井(shēn)

    B.飞(tuān)  迁(zhé)   石(zhàn)   序之教(xiáng)

    C.巡(quān)  头(diàn)  裂(bèng)   蛇之穴(shàn)

    D.咨(chǎ)   宵(tuò)   马(wéi)    瓮绳枢(yōng)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意的样子。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借指晚年。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D.画图识春风面。                 省:曾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日出江花江胜火        D.引人入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未之有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八州而朝同列

    C.假舟楫者,非能也                 D.有卷天下,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心一也    用心:使用心力。

    B.余威震于殊俗    殊俗:不同的风俗。

    C.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文和传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面对诗句的意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诗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中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瑟”虽只是乐器,在我国诗歌中已浓缩为“哀婉”的特殊意象,就像“杨柳”已浓缩为“离别/送别”意象一样。

    D.《登高》写出了去国怀乡、骨肉分离、病魔缠身、漂泊憔悴、落魄潦倒、冷酷辛酸,全诗句句充满着凄楚悲凉和伤感孤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 韩昌黎”。欧阳修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B.荀子认为“积”必须是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坚持不懈。在对比中,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C.《过秦论》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D.《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作者借赞扬李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来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上篇)

    秦灭周祀,并四海,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土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贾谊《过秦论》中篇)

    1.下列各项中有两组句子,其中只有一组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①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酷刑法     ①雍州之地,殽函

    ②明智忠信,宽厚而爱人             ②天下士斐然乡风

    B.①信臣精卒,陈兵而谁何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

    ②因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①秦人开关

    ②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②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D.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其兵。 ①先诈力而后仁义,暴虐为天下始

    ②秦有余力而其弊。                 ②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2.以下句中加点的字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立法度,务耕织  ②至尊而制六合。    ③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 

    ④追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⑤危者贵顺权  ⑥凌弱,众暴寡

    诈力而后仁义  ⑧会盟而谋秦  ⑨八州而朝同列

    A.①③/②⑨/④⑥/⑤⑧/⑦          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③/②⑨/④/⑤⑧/⑥/⑦

    3.选出以下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①先诈力而后仁义。(   )

    A.先有欺诈的力量,后实行仁义政策。

    B.把欺诈和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放在次要地位上。

    C.注重欺诈和暴力,轻视施行仁义的政策。

    D.使欺诈和暴力在国内先推行,然后再考虑仁义。

    ②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   )

    A.搞兼并战争的人都有高超的欺诈手段和暴力,求平安的人们都认为顺从权威的做法可贵。

    B.搞兼并战争的人崇尚欺诈和暴力,安定危困局面的人重视顺应民心和权宜之计。

    C.兼并别国的做法有极高的欺诈能力,安于现状的君王以顺认为贵。

    D.兼并别国的行为抬高了欺诈和暴力的地位,使安于现状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只好顺从强权。

    4.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心。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翻译题 共 1 题
  1.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________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

    ⑵ 斩木为兵, ________ ,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

    ⑶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⑷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用心躁也。

    ⑸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

    ⑹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

    ⑺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⑻《寡人之于国也》中用来指缺点和错误相同,只是程度轻重有别的一成语是:________

    ⑼过去的评论家说杜甫的《登高》为“杜诗七律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诗中能集中表现作者忧国伤时的一联是:,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又名兔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周围300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等,官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枚乘曾做《梁王兔园赋》赞之。

    (1)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2分)

    (2)“庭树不知人去尽”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运用 共 5 题
  1. 下面对《三国演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曹操,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问他天下谁是英雄。刘备列举的很多人名字均被曹操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刘备依附曹操,闻言惊得手中匙箸落于地下,幸得雷声大作,刘备找个借口搪塞过去。

    B.“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写的开篇词。

    C.《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多脍灸人口事迹,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赚城斩车胄”等。

    D.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火烧赤壁”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E.三国演义既注意了历史真实的原貌,又不受历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加工,使情节丰富,人物更典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简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A.《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请简述赵云救阿斗一事。

    B.“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复活》)

    玛丝洛娃从监狱里调到医院担任助理护士后,聂赫留朵夫去探望她,并且交给她一张老照片。请简述看到这张老照片后,玛丝洛娃的情感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人们在交际中说话应该文明高雅,这就得使用谦辞和敬辞(3分)

    示例:请人原谅,可以说“请谅解”,文雅一点就可以说“请您海涵”。

    ⑴当你离开朋友家,朋友送你很远,你要客气地说“请不要送了”,也可以文雅点,说“请________ ”。

    ⑵你把自己的文章寄给了编辑部,一般要客气地说“请修改指正”,也可以谦敬地说“敬请________”。

    ⑶在与人交谈时,自己要先走,可以说“你们慢慢聊,我有事先走了”,也可以文雅地说“我________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中这个问题的?请简要阐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草 堂 诗 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2分)

    答:

    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答: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4分)

    答: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己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上帝分给天堂和地狱两把长勺子。地狱的人们把食物只往自己嘴里送,可勺子太长了,他们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结果所有人都只有不断受到饥饿的煎熬。而天堂的人们却把食物往对方嘴里送,他们互相喂食,互相帮助,美美地享受着美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