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作文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
简单题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如果你没有绝世的容貌,那么你有绝世的       也是好的。

           之作,不足先生一哂,如蒙赐正,不胜感激。

    ③百度91应用平台对于APP开发者最大的意义,就是将他们的产品展现给用户,       让产品开发者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产品之上。

    ④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      ,人民苦不堪言。

    A.姿态       付梓       进而      扶摇直上

    B.姿势       涂鸦       进而     青云直上

    C.姿态       涂鸦       从而      扶摇直上

    D.姿势       付梓       从而      青云直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发改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确保市场稳定供应。

    B.曾帮助发现埃博拉病毒的科学家彼德·皮奥特表示,此次在西非暴发的埃博拉危机很可能要持续到2015年年底才能结束。

    C.早在1979年,中方就提出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的设想,首次公开表明了中方愿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同周边邻国间领土争端的立场。

    D.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增加了大气中的光化学氧化剂,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诗句按顺序排列成为一首完整的诗歌,正确的是(    )

    ①门前树已秋   ②窗里人将老   ③寒山独过雁   ④结茅临古渡

    ⑤日夕逢归客   ⑥暮雨远来舟   ⑦卧见长淮流   ⑧那能忘旧游

    A.⑤①③⑦②⑧④⑥

    B.⑤⑦③⑥①②④⑧

    C.④①⑦②③⑤⑧⑥

    D.④⑦②①③⑥⑤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总觉得,我们有些作家太虚伪了,       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的作家有忏悔意识,敢于面对真实的内心世界。

    ①这是我们的作家最失败的地方

    ②他们有一种“扬善”的美德,但也有一种“隐恶”的劣性

    ③俄罗斯为什么可以产生那么多一流的大作家

    ④缺少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

    ⑤不敢叩问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人看

    A.④②⑤①③  

    B.⑤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⑤  

    D.②⑤①④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文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5月22日,莫言出席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发表演讲:“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但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莫言称,自己有一个与马尔克斯相见的幻想,“我甚至都想好了见到他时应该说的第一句话,到了后来因为他身体欠佳,这个幻想没有变成现实”,“我当年想好的见到马尔克斯时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我在梦中曾经与你一起喝过咖啡,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面,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

    A.这是一个颇富趣味的场景假设,体现了莫言语言的幽默。

    B.咖啡与绿茶,是莫言对两种文化关系的比喻,说明了它们的平等。

    C.哥伦比亚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D.这句话意在说明中国文化与拉美文化的内在有一个天然的交互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信条束缚了刘备的手脚,因为义,他迟迟没有夺取刘表及其子刘琦的荆州牧,对待刘璋的益州也久久不用兵。

    B.《呐喊》里《头发的故事》由女子学校里女生剪去长辫子而留短发一事引发议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封建思想并没有从人们心底消除的现实,启发读者:男女真正平等的道路在中国还要走很久。

    C.《茶馆》情节环环相扣,衔接巧妙,例如第二幕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工钱不涨,引出了王利发夫妻之间的口角,而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了城门要关了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出场做了铺垫。

    D.《边城》中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对边城的乡土性的诗意揭示,也是优美的诗意烘托。

    E.《子夜》里的玛金和蔡真是闸北丝厂总罢工的领导者,在陈月娥汇报了裕华丝厂车间的情形及姚金凤家会议之后,她们认识统一,决定让裕华丝厂先罢工再冲厂,并商讨好罢工的一切布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方恪敏公家传

    姚 鼐

    方恪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走南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平郡王福彭尝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为定边大将军往准噶尔,即奏为书记,诏赐中书衔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寄必当。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直隶为天下总汇之区,人事糅杂,纷扰不易靖安。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卒未尝少舛乏①,而于民居无扰病焉。

    公自为清河道至总督,皆掌治水。直隶之永定河,故无定河也,其迁移靡常,不可以一术治,不可以古形断。公皆见地势,相时决机,或革或因,或导或障,其于河务前后数十疏,从之辄利。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及也。

    磁州有逆民为乱,公擒治,论斩绞罪十人,其余释。上疑公宽纵,下诏严责者数,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公素勤于学,为诗及书。乾隆初尝举博学鸿词,以平郡王监试,避嫌不试。仕宦数十年,公事之暇,即执书读之。尝偕秦文恭公辑《五礼通考》,所著《直隶河渠书》百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余杂记直隶事又数十卷。及薨,家无余财,而有书数十笈。于桐城及江宁皆建家祠,置田以养族之贫者。公在时已加太子太保,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①舛乏:错乱缺少。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亦被文学之       被:遭受

    B.随难易缓急,寄必当   委:舍弃

    C.斩绞罪十人         论:判罪

    D.为诗及书          工:擅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桐城人也,居于江宁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B.公性明用人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上每叹其筹永定为善            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置田养族之贫者               余与四人拥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都要往来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

    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其间,只有在西部有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他治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

    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但因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

    (2)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

    (3)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辘辘远听,               。(杜牧《阿房宫赋》)

    ⑵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

    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⑸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⑹唇焦口燥呼不得,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⑻独学而无友,             。(《礼记·杂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1.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具体分析。

    4.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

    现代和当代散文缺乏系统的理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其著名论述是:“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难看出,事实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这种“真情实感论”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认同,但这样的理论是极其粗陋的。

    首先,真情实感并不是散文的特点,而是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其次,真情实感的强调,并非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初出现在五四时期,是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反拨,后来,是在新时期对“假大空”政治图解的颠覆。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为散文的永恒的性质,实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中国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史上,并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还是培根,不管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还是罗兰·巴特的《艾菲尔铁塔》,甚至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不仅仅是以情动人的,其中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

    这样的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漏洞。第一个疏漏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第二个疏漏比之第一个漏洞更加严重,那就是,真情实感,和巴金讲真话一样,并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求。第三个遗漏,就散文而言,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乃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因为没有西方现成的理论资源,也没有自己的像样的理论,散文不得不从历史和现状中直接进行概括。这就用得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问题在于,流行的真情实感论,既没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没有历史的衍生性。它是一种抽象混沌,没有内部矛盾和转化。实际上,情和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情的特点是动,但是,情是一种“黑暗的感觉”,情之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所以叫做“感动”。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在情感冲击下发生“变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就说这个姑娘见过的,王维在散文中感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这些在真情冲击下变异了的感觉,明显不是“实感”,而是“虚感”。通过这种“虚感”传达出来的感情是真情还是假情呢?

    看不到内在矛盾,也就看不到运动发展、变化,从而对情与感的历史的消长视而不见。在散文历史的最初阶段,实用理性占着绝对的优势,情在散文中是被排斥的。至少到了魏晋以后,抒情才从实用理性中独立出来。晚明小品中提出独抒性灵,五四散文继承了这个传统。散文的抒情主题,其深层的矛盾,其实不仅在于感,而且在于理。主情的极端就是用变异的感觉来抑制理性,走向极端就是情感的泛滥,变成了滥情、矫情、煽情。故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产生了抑制抒情的潮流,在中国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中,跳过情感,直接从感觉向审智方面深化,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主流,而散文却停留在真情实感的抒情中。直到余秋雨出现,他把诗的激情和文化的智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迈向了散文的新阶段,也就是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过渡。

    “真情实感论”如果真要成为一种严密的学科理论基础,起码要把情与感之间的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它最大的缺失在于号称散文理论,却并未接触散文本身的特殊矛盾。

    1.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以“真情实感论”作为散文理论犯了哪些错误,试分点简要概括。

    2.请根据文意,简述在创建严密的文学理论时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3.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来中国小说,十九以喜剧散场。其能破此习惯者,不能不首数《红楼梦》。说者对于此事,一半归功曹雪芹,一半归功续后四十回之高兰墅,吾以为红楼之得传,初固毋待于后四十回之绩,然真正赚得天下后世儿女一副眼泪者,一大半在后四十回。天下莫不知有曹雪芹,知高兰墅者果有几人。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

    文章而言创作,非难。文章而续人之业,实难。何则?盖续人之作,我有笔墨,不能写我欲说之话,我有思想,不能发我欲说之主张。必以我之心,置人家心腔中,而代为思之书之发挥之,始得无咎。如此续书,能吻合原人之意,已觉不易,况传之后世,赚得天下儿女一副眼泪乎?高所续红楼梦四十回,其写王熙凤、史湘云、甄香菱等人,虽未能合曹雪芹之原意,而宝玉之走、黛玉之死、袭人之嫁、宁国府之被抄,以及惜春一大部分人之下场,皆能与前八十回之草蛇灰线,水乳无痕。不但此也,其言语动作,甚至一小习惯、一口头语,亦莫不然。写贾政仍是贾政,写王夫人仍是王夫人,写宝玉等一切人物,仍是宝玉等一切人物,至其一样注重白描,犹余事也。然则其绞脑滴血,对前八十回之诵习揣摸,果至何等程度哉?

    冥冥之中,曹是否引高为知己,吾不得而知。若俞仲华之于施耐庵,关汉卿之于王实甫,则真应对高而自愧矣。人生得一知己难,求得为文一知己尤难。吾于曹高之事,不禁长叹焉。

    (选自张恨水《文论语丝》)

    1.作者为什么说“若高氏者可又谓曹氏之功臣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解释第二段中的“草蛇绳灰”的含义。

    3.高鹗所续《红楼梦》在情节安排上与曹雪芹原先的意图有较多出入,请结合王熙凤和香菱的判词进行分析说明。

    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香  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南朝名医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记载,巴豆最能泻。李时珍问他的父亲,是否如此。他父亲回答说,你试一试不就清楚了吗?李时珍试了试,结果表明,使用巴豆剂量大固然可以导致严重腹泻,如果用得适量反倒能治好慢性腹泻。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予既有志读史矣,而欲待博群书以悉其所闻,历名山大川以穷其所见,度必不能。然则予将作如何读法而后可邪?常观世之乐于读史者, 鹿 外。故观史务求其祥,论史必归于雅,而若予之拙者,欲求读史之法宁简毋详,宁陋毋雅,庶乎其得之邪?

    (节选自吴楚材《尺木堂纲鉴易知录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吴楚材等编的散文总集是     

    3.史学家司马迁“悉其所闻”、“穷其所见”,这可从他的    一文中得到印证。

    4.作者从哪几方面谈论读史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简答题。

    1.《红楼梦》中,海棠诗社起社时,探春为什么给黛玉取号“潇湘妃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2.简述葛朗台太太的形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