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明史·钱唐传》记载:“帝(明太祖)尝览《孟子》,……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亨。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导致明太祖“怒孟”的原因是

    A.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孟子宣讲民本 

    B.明太祖认为人性本恶,孟子主张性善

    C.明太祖信用法家思想,孟子代表儒家 

    D.明太祖出生农民家庭,孟子依附权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苏北农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辫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述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5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产业革命精神”主要追求

    A.实现民主政治  B.民族独立富强  

    C.工业化的实现  D.发展资本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不久,梁漱溟先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与其观点一致的是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比较恰当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顾准先生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传统: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政治传统“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应该是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将罗斯福新政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这一概括性评语中的关键词理解错误的是

    A.“应当保留”指资本主义

    B.“经济的运营”指市场经济机制

    C.“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D.“改进和补充”说明放弃了自由市场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批评家指责大众媒体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音,这实际上将本国的语音限制在小范围内。”以下对杰里·本特利这段话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A.借助于信息技术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显著特点

    B.资本主义国家在文化和语音上始终处于优势

    C.英语已成为全球性语音使其他国家语音消失

    D.更多国家的民族经济文化不再能够独立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5分)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某中学学生探究小组收集和整理了下表中的内容。请你根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作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3分)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影响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20世纪后不久,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它仍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痛苦的事实迫使先进分子们深思: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为了在中国国土上摧毁那些盘根错节的旧社会势力,建立起一个新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现代化,需要有几个条件:第一,需要有一个能够正确把握航向的革命政党,作为引路人。它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能够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出深刻而符合实际的分析,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为它的实现而始终不渝地奋斗。第二,需要以这个党为核心,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并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起一股不可阻挡、足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第三,这个党应该由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能够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坚忍不拔地奋斗。以往的中国不曾有过这样的党。中国要前进,要走出一条新路,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请结合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观点;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观点;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离评论观点;②未引用史实或引用史实不完整;③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材料二  有人指出: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戊戌变法核心人物和维新运动的领袖”;也有人认为:“一般历史学者……往往受制于改革或革命观点偏见,致使康在百日维新中的影响及康与光绪间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夸张,过高评价了康有为。”

    (1)材料一中“他们”面临的“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指什么?(4分)请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是如何“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的?(4分)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试从社会文明演进的角度评价康有为在这一时期的活动。(7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独立宣言》确立的政治原则及其历史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对此,你有何认识?(11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到: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致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国会共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日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的保证。美国对此深为沮丧,因为它无法将夏威夷群岛以西的任何基地建为可支援舰队作战的大型基地了。日本早已承诺不在其托管岛屿上建立基地,现在又承诺在台湾修建海军基地。事情看似公平,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然而,将《五国条约》与华盛顿会议达成的另外两个协议——《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相权衡,该条约的基地条款显得无足轻重。《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

    ——王元连《美国海军争霸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美国为此提出了什么计划?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9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依据何在?“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是指何事?(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  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詹天佑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7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对中国铁路事业所作的贡献。我们可以从詹天佑身上学到哪些精神?(8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