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填空题 6 题,推断题 1 题,探究题 2 题,简答题 1 题,计算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5 题
  1. “雾霾”治理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大力开发下列能源不符合治理“雾霾”要求的是(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智慧,自成语境,对下列成语语境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B.死灰复燃﹣﹣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

    C.水火不容﹣﹣可燃物不溶于水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天然循环,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     D.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其中氧气与其他气体体积比为21:79

    B.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C.莱芜香肠采用真空包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隔绝水蒸气

    D.铁丝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2015年10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在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蒿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B.青蒿素是由C15H22O5分子构成

    C.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提取青蒿素宜在低温下进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变红,③不变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反应的因素

    A

    二氧化碳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光合作用时则生成葡萄糖

    反应条件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20

    3

    2

    20

    反应后质量/g

    X

    28

    2

    0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

    C.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4:7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B.蜡烛熄灭时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可燃性粉尘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燃爆

    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

    A.生成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C.该反应中共有4种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4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错误的是(   )

    A.铜粉必须足量,否则测得氧气含量的结果偏小

    B.实验结束后冷却到室温才能读数

    C.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使氧气完全反应

    D.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反应结束后消耗氧气的总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在反应2A+3B=2C+4D中,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用一定质量的A与12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产11克C,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同时生成D的质量是9克

    B.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8:1

    C.参加反应的A与生成C的质量之比是8:11

    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A.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B.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既说明铁丝具有可燃性,又说明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燃烧

    D.既说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又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6 题
  1. Ga2S3(硫化镓)是制作二维超薄半导体的材料之一.图Ⅰ、图Ⅱ分别是硫元素和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Ⅲ分别是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图Ⅲ中x的数值为          

    (2)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4个镓原子           ;2个硫离子          

    (3)硫化镓属于           (选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点燃的条件下,磷的一种单质与氧气发生如图所示的微观化学反应,试回答:

    (1)在乙中虚线右侧画出缺少的相关粒子的图形.

    (2)从甲图中可判断该磷单质是由           (填微粒种类)构成的;

    (3)乙到丙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汽车的飞速发展将带来环境与能源的双重危急.

    (1)一般汽车所用燃料为汽油或柴油,是把热的原油按照各成分           不同分离得到.

    (2)汽车玻璃水的主要成分是甲醇(CH3OH),其性质与乙醇(C2H5OH)一样具有可燃性.

    ①写出甲醇(CH3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要证明甲醇的燃烧产物,除用到火柴、酒精灯、干冷的烧杯外,还应补充的一种药品为          

    ③若要区分甲醇和乙醇,可通过测定甲醇和乙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质量,再根据CO2和H2O的质量计算出           ,然后与甲醇、乙醇的组成进行比较,即可区分.

    (3)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SO2、CO、NO、悬浮颗粒等污染物,治理的方法有:

    ①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让CO与NO反应,生成物之一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以压缩天然气(简称CNG)作汽车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途径有光合作用和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可表示为:6CO2+6H2OX+6O2,则X的化学式为          

    (5)将CO2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则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           ,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与生成乙烯的质量之比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东方之星”号客轮于2015年6月1日发生翻沉事故.6月3日为了方便用生命探测仪进行搜救,在舱底用氧炔焰对空气舱位置进行切割.

    (1)乙炔气体属于           (填序号,下同).

    ①纯净物   ②混合物   ③化合物   ④氧化物

    (2)氧炔焰是乙炔气体和氧气反应产生的高温火焰.氧炔焰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炔与氧气按照          的体积比反应,切割效果最好.

    (3)由于沉船燃料没有抽掉,切割可能导致起火,现场准备了灭火设施,干粉灭火器是一种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干粉(干粉的主要成分为磷酸二氢铵)灭火的.

    ①磷酸二氢铵中含有NH4+,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磷酸二氢铵(NH4H2PO4)受热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并能在可燃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的覆盖层,其灭火原理是                       

    (4)2016年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②楼房起火,应该开窗通风

    ③厨房天然气泄露,要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要做灯火实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C的名称           .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结束后,若要过滤分离出二氧化锰,除了玻璃棒外,还需要补充的玻璃仪器是          

    (2)实验室可用氯化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应选用的气体发生与收集装置分别是           (填装置序号,下同).

    (3)图中的C、D、E三种收集气体的装置,均可用F装置代替.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应从F装置的           (填“a”或“b”,下同)端通入.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可先在F装置中装满水,然后将氧气从F装置的           端通入.

    (4)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色,加热后溶液又变成紫色.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加热后溶液又变成紫色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依据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推断题 共 1 题
  1. 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物质,其中A在空气中的含量为21%,B在常温下为液体,A→E反应剧烈,火星四射,且E是一种黑色固体.(说明:“﹣”反应关系,“→”转化关系).根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C           ,D           ,E          

    (2)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             

    (3)A→E反应很容易失败,试列举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两点原因①             ,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探究题 共 2 题
  1. 某学习小组拟定“探究鱼鳔内气体的成分”为课题,他们将收集的鱼鳔固定在水槽底部,用针刺破后,采用          法收集两瓶鳔内气体.

    (1)向其中的一瓶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鱼鳔内气体中一定含有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另一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为集气瓶容积的,说明鳔内气体中一定含有           ,若用红磷做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可能的原因是               (任答两点).

    (3)根据上述两个实验,可以比较鱼鳔内气体成分的含量与空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其结论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我           (“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          

    (3)小红按如图所示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设计实验】验证黄色固体为Mg3N2,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黄色固体为Mg3N2

    【反思交流】

    ①实验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②空气中N2的含量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之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为什么?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对于含有68g过氧化氢的双氧水能产生多少克氧气,小海同学利用化学式进行了解答,如表中所示.请改正小海的错误:

    【解析】
    68g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为:68g××100%=68g×=64g,因为

    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于过氧化氢,所以68g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质量为64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计算题 共 1 题
  1. 长久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已知25g水垢与盛有过量的稀盐酸的烧杯共重100g,在电子称上混合后连续称其质量,4分钟内每一分钟读一次数.结果如下表,试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质量/g

    100g

    95g

    92g

    91.2g

    91.2g

    (1)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2)该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