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其他题 1 题,选择题 3 题,名著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其他题 共 1 题
  1. (题文)根据拼音在格子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非这样(zī)铢必较不可。咬文(jiáo)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jīn)严。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    “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    的、稳健的心态去审视它,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    的。

    (节选自费孝通《美美与共》)

    A. 林林总总   机智   白壁微瑕

    B. 形形色色   理智   白璧微瑕

    C. 形形色色   理智   完美无缺

    D. 林林总总   机智   完美无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最近三线城市的房价快速上涨,连续好几个月不停攀升,甚至在一年多时间内大多数地区实现翻番的目标。

    B. 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捉摸和寻觅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

    D. 杨振宁教授搭飞机去国内某地,同机有某歌星及其随从,到达机场下飞机的时候,见到的是受到热情的歌迷激动地欢迎那位歌星的到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3月5日,我们几个志愿者响应共青团“送温暖”的号召,向老人惠赠了几件春季衣物。

    B. 小张在自荐信中写道: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绝对名副其实,恳请学校领导唯才是用。

    C. 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写道: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

    D. 某谈话节目中,主持人获悉嘉宾父亲获得国家科学奖时说:“我代表观众对令尊的获奖表示祝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1)《红楼梦》“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说的是林黛玉和 _____两人之间的倾心的交流。

    (2)《三国演义》中著名的_____(战役名称)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______》(文学作品名称)再现了戊戌变法时期的清朝、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抗战胜利后的蒋介石统治时期三个不同时代的各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松桥记

    (清)姚鼐

    徽州之县六,其民皆依山谷为村舍。山谷之水,湍悍易盛衰,为行者患,故贵得石桥为固以济民。吾至徽州,观其石梁之制,坚整异于他郡;盖由为之者多,石工习而善于其事故也。

    黟之西南有叶村,村北大溪东流,达休宁渔亭,以合新安江水。村东西各有小溪,北流入于大溪。两小溪上有石桥四,皆叶君有广芥一先人之所为也。而大溪曲当村口,有万松亭。亭侧架木溪上为桥,曰万松桥,时为大水决去。村人病之,欲易石久矣。然其工巨不可就。

    乾隆五十三年夏,徽州蛟水发,叶村之南山崩陁,坏田庐,毁桥岸。其后数年,民修田庐既饬,而山之崩坏未复,地脉亏败,叶氏以为忧,群出财修之。众举叶君掌其事,垒石培土,山之形势,不逾月而完,余银数千两。众喜,复请君董为石桥于村口。当昔蛟水之发,山陨一巨石于地,方三丈余。叶君视其质坚而理直,取为桥材。嘉庆七年九月桥成。长十二丈,广丈六尺,高如其广。仍名之曰万松桥。。犹有余石与银,叶君使工复为石桥于其溪上游,曰西干桥。而村之左右旧桥尽修而新焉。

    当蛟起之年,余适在歙,见被害者之远且巨,甚可伤痛。今叶公为桥,乃反因其陨石之力,因祸得福,转败为功,岂非智乎?余嘉叶村之族,不吝财以营功事,而又得叶君之诚笃而明智,善任其事以督之,故众工无不举。是皆足书也。嘉庆六年八月,桐城姚鼐记。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而大溪曲当村口,有万松亭。 当: ______

    (2)村人病之,欲易石久矣。    病:_____

    (3)复请君董为石桥于村口。    董:______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徽州:古代安徽的东南部,古称歙州、新安。中国先秦时代就有“州”的地理区域划分,东汉以后开始作为行政区划。

    B. 先人:祖先,古人。也有的地方称自己过世的父亲为先人。文中的先人可能指叶有广已经亡故的父亲,也可能是他的祖先。

    C. 乾隆: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开始就有年号,汉武帝即位后创年号为建元。

    D.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后用作量词,作十尺。周朝创立八尺。十尺为丈。诸葛亮“身长八尺”并非我们现代所指的高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由为之者多,石工习而善于其事故也。

    (2)今叶公为桥,乃反因其陨石之力,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岂非智乎?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洪水爆发之后叶有广在叶村采取了哪些恢复措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请概括诗中描写的洞庭湖的特点。

    2.这首诗想象奇特,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3.“且就洞庭赊月色”句,看似无理,实质极妙。试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3)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5)________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6)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杜甫《登高》)

    (7)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他山之石,________。(《诗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可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连年有余”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 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③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④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⑤鹞爷又想到过去。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⑥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⑦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⑧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⑨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凤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⑩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⑪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说,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⑫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⑬鹞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⑭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⑮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⑯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指出第一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最后一段中的“困惑”和“茫然”在文中指哪些具体内容。

    3.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茅盾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学观

    张永

    ①现代民俗学对茅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茅盾就开始对民俗学发生了兴趣。和“五四”众多作家一样,茅盾的民俗学观并不是或者说并不主要是为了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是借助民俗学为文学创作服务。

    ②在茅盾看来,在小说创作中,民俗不仅与“地方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民俗还能体现出“时代精神”。他认为,小说创作不仅要追求地理环境的逼真,而且还要追求与此相关的方言口语、民间风俗、社会心理、时代精神等“错综相”的真实。

    ③《春蚕》是茅盾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他乡土小说民俗描写最为成功的一篇。著名文学史家夏志清认为,《春蚕》描写了“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殖蚕,是一个古老而粗陋的方法,需要爱心、忍耐和虔诚,整个过程就像一种宗教的仪式”,这些民俗事象的描写“真正道出这故事成功的地方和它吸引人的地方”。浙江地区向来蚕业发达,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养蚕习俗。茅盾从小就从祖母那里了解到家乡乌镇等地的养蚕的习俗,可以说,《春蚕》就是当地蚕事活动程式艺术化的结果。蚕树萌芽时,民间俗语“清明切口,看蚕娘娘拍手”意味着蚕事活动的正式开始。从小说第二部分起,作家艺术地再现了老通宝全家的蚕事活动的整个过程,比如准备养蚕的器具如“团匾”、“蚕箪”和“缀头”,然后“窝种”、“收蚕”和“上山”等。

    ④“一切生活都混合经验与迷信,因此单独凭经验可望得到的进步,若无迷信搀杂其间,便不容易接受。”难怪茅盾有感于老通宝一家“那种安于世代相传的工作的情形是如此的亲切感人”,在描写“收蚕”神圣仪式后,不禁感叹道:“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

    ⑤可以说,茅盾的乡土创作还是很好地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尽管在《春蚕》等一系列的乡土作品中,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挖掘并不像鲁迅那样专注和集中,但是茅盾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得作家通过民俗事象的描写,深刻地开掘民族的心理结构层,透视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经济生活“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先进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导致了茅盾“社会分析”艺术创作方法的形成,“文艺家的任务不仅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而尤重于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出了未来的途径。所以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一一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一一创造生活。”

    ⑥茅盾乡土小说实践和创作理论逐渐形成了“左翼”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

    节选自《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小说《春蚕》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反映茅盾对“错综相”的真实的追求?

    3.茅盾的乡土小说创作有哪些重要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以下材料,以“去除多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农民种地要去除杂草,匠人琢玉要去除废石,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除多余的东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