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单选题 18 题,选择题 2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8 题
  1.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 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表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发展状况

    1922﹣1923

    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

    1924﹣1926

    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

    1927﹣1928

    农产品收购危机

    A. 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

    C. 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工农受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春秋战国时期,晋伐齐,战前誓辞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又春申君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

    A. 晋国出现郡辖县地方行政制度   B. 楚国所设郡有军事应急的性质

    C. 中国完成国家结构体系的转型   D. 地方管理完成了郡县取代分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A. 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 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48年4月3号,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英国要向西欧各国提供133.2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承诺“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该法案

    A. 体现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

    B. 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C. 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

    D. 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苏联史第一卷·俄国革命》记载,直接参加十月革命的只是有组织的被得格勒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总共不超过2.5万到3万人,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有条不紊地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机关,几乎没有放枪,没有流血,在起义过程中一共死6人,伤50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彼得格勒实现了和平解放

    B. 《四月提纲》主张完全得到验证

    C. 起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布尔什维克党精心的组织与准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富者、穷者变多,中产阶级很少的M型社会来临。”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的主旨一致的是

    A. 经济全球化就是进行殖民侵略

    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无所作为

    C.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利益的失衡

    D.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唯一受益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贷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宜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

    B.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

    B. 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

    C. 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

    D. 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梁启超曾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翻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西士设教会于中国者,相继泽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这反映了当时

    A. 洋务运动超越封建改革范畴   B. 民族觉醒促进变革意识发展

    C. 多读西书是宣传革命的手段   D. 国人传统知识结构根本动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 全面内战揭开序幕

    B. 内战局势已然明朗

    C. 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D. 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周恩来在某次会议期间说:“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说出一些很不恰当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这说明中国

    A. 和平共处不称霸

    B. 尊重差异求合作

    C. 加强团结不结盟

    D. 区域互利谋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说到统一,有一个用什么“统”的问题。照我们的意见,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就是说,既不要用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去“统”,也不要用台湾的现行制度来“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央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B. “一国两制”下台湾内部事务不变

    C. 台海两岸已实现了自由通商

    D. 中国反对美国干预海峡两岸事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人只有一种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自由是独立于别人的强制意志,而且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与此主张一致的是

    A. 人没有真正的自由

    B. 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C. 法律纵容自由泛滥

    D. 法律的制定以自由为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基本改变了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

    A. 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B. 引起殖民扩张

    C.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1835-1919)描述某一经济现象时说:“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英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开采半磅石灰,运至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一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工业革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C. 美国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

    D. 垄断组织控制了国家经济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逡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 “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 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 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斗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 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 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C. 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 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近代一批仁人志士提出“商战”,发展实业,以争取利权,挽救民族危亡,可称之为“中国近代经挤民族主义”,其发展与抵制洋货运动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材料二1925年上海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由于运动期间禁止提取洋栈货,引起煤荒和粮价上涨,既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商业利润,又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现心理恐慌,运动难以持续下去,于是,在资产阶级各团体的纷纷要求下,上海总商会同意提取英日货。同时,帝国主义为了反抵制,工部局停供华商电力达2个月之久,导致上海13家华商纱厂被迫停工,工人失业6万多人,损失326万元以上,严堂危及上海民族纺织业的生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指出1925年抵制日货运动“难以持续下去”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离不开思想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契约思想是在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反专制、反宗教愚昧,提倡人性、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反封建专制、要求建立政治自由的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催生、渐次发展起来的。……从此,对人类智慧的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公民的概念取代了臣民的概念,自由契约观念取代了人身依附观念。这些观念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财富、自由与平等。

    ——杨国栋《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回溯、思想评价及宪政意蕴》

    材料二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在社会契约论看来,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契约确立了作为统治者的政府和被统治者的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现代宪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同时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实际上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订立的一项契约。因为一个合法的政治社会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同意应在人们为建立政府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反映出来。

    ——蒋永甫《现代国家构建:社会契约的维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社会契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精神在现代国家建构中是如何体现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契约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二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乎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法”的职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3)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背景以及“理财以农事为急”的目的。

    (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

    (3)封建学者把王安石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王安石“是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你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件应遵循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钳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革命“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期间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的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