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1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一节日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基于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官府对纺织工艺的垄断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同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罗马法崇尚自由平等                 D.罗马法随着国情的变化逐步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美国学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一1900》一书中记录了英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见下图。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的发展   C.光荣革命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海国图志》是一部详细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其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国家应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美国学者E·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近年来,有一封张学良于1945年写的信件公之于世:“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当有同感。现日寇已经逐出,实为最快心事。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也。”信中所指的“国事”最有可能是

    A.西安谈判      B.重庆谈判         C.重庆政协会议       D.北平谈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62年,周恩来在中央财经会议上提出:“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可见当时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

    A.解决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问题                B.调整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结构

    C.变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全面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曼洛夫王朝的战争政策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B.列宁在四月份提出的口号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C.战争造成的紧张是爆发第二次革命的关键因素

    D.半年后的第二次革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如: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的税。其直接目的是为了

    A.抑制贫富分化        B.稳定金融秩序             C.保护私有财产     D.摆脱经济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

    A.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指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B.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困难

    C.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这种考虑在一些作品中有所反映……”下列作品中能够反映材料中所说的“这种考虑”的是

    A.《唐璜》     B.《巴黎圣母院》      C.《人间喜剧》        D.《母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对待商业)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故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与之食。……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结合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司马迁思想观点的可贵之处。(12分)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贾谊、黄宗羲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8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历史作用的看法。(7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A题:(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定的风俗总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施政方针下形成的;移风易俗往往是统治者革新的重要举措,能否除旧布新、树立新风尚,是衡量改革是否深入和取得成功的风向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分处泰山南北的鲁和齐,风俗反差极大,成为鲜明对比。

    鲁人风俗极为正统。夫妻之间晾衣竿子、挂衣架子、枕席都要分开。一般男女走路也要“男子由右,女子由左”。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因死守“妇人夜出,不见傅(负责文化教养的人)、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不下堂”的妇礼,竟然在着火之后,“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

    齐人长女掌管家务,自由参加聚会,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妇女勇敢、豪爽、泼辣、意气风发,全无妇礼的束缚。

    ——高中历史·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 临淄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踘者。……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

    材料四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成王对周公说:“立你的长子伯禽,使他为侯于鲁,大大地开发疆域,作周王室的辅助。”于是命伯禽为鲁公,使他到东方为侯,赐给他那里山川,还有土田和附庸小国。)

    ——《诗经·鲁颂》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齐鲁风俗差异的原因。(10分)

    材料五

    (2)上图反映了明治年间东京的情况,试概括文明开化给日本带来了哪些生活习俗方面的变化,并分析生活习俗变化对日本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5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三大革命产生了三个划时代的文件:《权利请愿书》《独立宣言》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20世纪在总结文明进展和法西斯主义灾难的基础上,又出现联合国三大人权文件:《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年)。这六大文件,体现了普世价值的具体内容,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袁伟时《批判普世价值是没文化的表现》

    (1)材料中提到的《权利请愿书》《独立宣言》和《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等文件阐释了哪些普世价值?(6分)

    (2)为什么17、18世纪三大文件阐释的普世价值到20世纪又加以重申?(9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给予中国完全发展的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力的政府;

    各国在中国的商务机会均等,不能因为中国的现实状况,谋求特别权利;

    为适用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均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任何超出他国的特别权利。

    ——《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选集》第1卷

    材料三 这个条约(指《九国公约》)在1922年2月6日签字……在起诉书中所关联到的全部期间,日本均需受这个条约的约束。

    ……

    日本主张它在世界文明社会中占有一席地位,那么就自愿负担了以上所指定的促进和平、视侵

    略和战争为非法和减轻战争惨状的义务。因之被告的行为,必须与这些义务对照起来加以观察和判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1)分析材料一中《九国公约》规定的实际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九国公约》的影响和作用。(9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

    材料二  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健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

    材料三  李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态度极为冷淡。那时,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李鸿章在芦台督师,得到他的上书,只是随便地说了一句:“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山“听了这句话,知道没有办法,闷闷不乐的回到上海,……所有的希望完全成为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在入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1)请运用所学知识概要说明材料一中的两位先驱获得盛誉的主要理由。(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斗争道路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9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