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皇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A. 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 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 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 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B. 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C. 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A. 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   B. 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C. 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 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A. 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 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 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重新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

    A. 表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

    B. 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 开始以意识形态来处理外交

    D. 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

    A. 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B. 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C. 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D. 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7世纪,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等。这反映出当时

    A. 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

    B. 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

    C. 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

    D. 地方割据促进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81年1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受“两个凡是”影响

    B. 社队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C. 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D. 国营企业改革困难重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古代雅典经常举办戏剧公演,舞台对所有城邦公民开放。在戏剧公演前,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等到比赛结束,由他们评出3位获奖者。古代雅典戏剧公演

    A. 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利

    B. 照搬了公民大会议事程序

    C. 避免了民主政治的缺陷

    D. 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 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 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 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 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题文)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这一做法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 苏联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斗争

    B. 书中描述与当时官方宣传产生冲突

    C. 二战国际关系研究有了新的发现

    D.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对苏联产生冲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题文)(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金于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后,金朝得以占领淮水以北大片土地。金熙宗到世宗将大批的女真、契丹与奚人迁往中原,计其户口,给以官田。其受田办法有二:一为受牛头地(注:按女真传统依靠牛具授田征税),“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实行于女真人较集中的聚居地,比屋连村,处于汉人州县之间。二为计口授地,每口授田三十至五十亩不等,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世宗派出官员查实户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规定不耕种者杖六十,受租百姓无罪。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主张欧洲统一的人壮大了声势,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战争,他们还有经济目的。的确,关税壁垒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限制了蓬勃发展的大批量生产。许多人强调欧洲人的共同根源:古希腊、罗马帝国和初期的基督教,他们还指出在欧洲国家后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这是边界的多次修改所无法掩饰的。这种“欧洲热”发展到制订精确的计划。丹麦人黑尔福特的《新欧洲》一书相当成功。弗朗德勒的作家与政治家、贵族出身的考登霍夫—卡莱尔吉创建了泛欧洲运动,参加者的人数可观。然而,关于通往统一欧洲的途径,关于组成统一欧洲的国家和民族,关于将采取的政治制度,意见分歧。所有人都明白欧洲统一的必要性,但主权国家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些人缺乏更为具体的思想,也得不到欧洲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但是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幸存下来,在1945年东山再起。

    ——〈法国〉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问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时期

    人物活动或主张

    春秋战国

    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明清之际

    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晚清时期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华夏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处在与周边游牧文明的比较环境中,以致形成了一种华夏“中心”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同时中国自古也有以儒家“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理念为基本内容的“超国家主义”的思想传统。清季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歧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オ配得来讲世界主义。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

    材料二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问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世界主义与古代世界主义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方世界主义的共同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主义思潮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同治十三年

    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为了“驱倭”,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实现成功驱日。

    经此危机,沈葆桢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七省以为门户,久为他族所垂诞”,利用办理善后事宜为契机在台采取了一系列“抚番”措施。改革行政制度,由原来的一府四县三斤,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打破“番禁”政策,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亲自编成童谣《训番俚语》,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倡购铁甲船,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摘编自吕宁《开山抚番:沈葆祯台湾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匆识,概括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