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2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不断增加军费支出;80年代,主张摆脱美国控制的《日本可以说不》广为流传; 90年代后,向海外派兵,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的上述演变主要说明:(  )

    A. 日本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B. 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

    C. 日本拒绝承担第二次世界大战罪责   D. 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无尽的轰炸使法国大量农田变得寸草不生,近百万只羊,无数头牛和约50万匹马被消耗;近100万栋建筑物及难以计数的铁路和公路、许多桥梁、大部分工厂等被破坏。上述材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的影响是

    A. 国际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

    B. 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C. 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

    D. 经济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不同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时,应该如何组织人类社会?”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课题。而美苏两国做出的反应是

    A. 发动战争以解决争端   B. 寻求世界和平与发展

    C. 采取全方位的对峙与竞争   D. 加强国际谅解与互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了

    A. 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B. 科技革命推动了购物方式进步

    C. 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D.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英贸易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在正当的贸易中,英国处于明显的入超地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人找到了一条捷径。“捷径”是指

    A. 在中国市场大量销售走私鸦片

    B. 与清政府协商进出口货物的税款

    C. 降价倾销呢绒、布匹

    D. 发动战争迫使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清政府一批开明派官员出于靖内患、御外侮的目的,开展了一场洋务运动。当时洋务派开明官员“靖内患”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

    A. 镇压太平天国

    B. 抵抗英法联军

    C. 查禁鸦片走私

    D. 消灭义和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军机处大臣刚毅进言:“义民可诗,其术甚神,雪耻、强中国在此一举。”端王更是将义和团吹得更加神奇。在端王、刚毅的影响下,慈禧于1900年1月发布上渝承认义和拳是合法的群众团体,对义和团进行安抚;6月21日慈禧太后又渝令:“各省督抚,把义民召集成团,借御外侮”。由此可见,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招抚”政策的原因之一是

    A. 义和团声势浩大,清政府不敢镇压

    B. 想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

    C. 义和团欺骗了朝中大臣

    D. 朝中大臣误导了慈禧太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近代中国,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享受。这表明

    A. 封建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B. 中国的口岸城市数量太少

    C. 近代生活变化的范围有限

    D. 中国人顽固抵触西方文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中写道:“口口口口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厖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口口口口填写

    A. 长征开始

    B. 遵义会议

    C. 渡过湘江

    D. 三军会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早在1932年时,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局,《大公报》就发起《废止内战运动》,称:“内战不止,一切无从谈起。”当时“废止内战”的目的是

    A. 维护国共合作

    B. 抗击日本侵略

    C. 争取国内和平

    D. 发展国民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甲午战争,中国被东方的小国日本打败,举国震惊。事隔50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以中国的完全胜利告终。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B. 得到了国际援助

    C. 对战争做了充分准备

    D. 八路军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5年4-6月,国共两党几乎在同一时期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毛泽东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国民党六大坚决拒绝中共建立联合政府的建议,蒋介石在政治总报告中说:“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由此可见,国共两党对战后国家发展的分歧在于

    A. 是否推进民主政治

    B. 如何争取抗战胜利

    C. 是否举行重庆谈判

    D. 如何避免内战爆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杜鲁门总统和国务卿马歇尔都反对援助蒋介石,认为这纯粹是在浪费钱厖.杜鲁门暗地里派人调查援助蒋介石的资金的去向,发现很大部分被蒋介石家族贪污了。”可见,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A. 美国放弃反共政策

    B. 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C. 蒋家王朝政治腐败

    D. 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可见,新中国的成立

    A.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 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C. 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和解放

    D. 赢得了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B. “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 土地改革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人民日报》社论代表党中央发声,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政治传播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代风云、书写社会变迁,勾勒出国家民族发展的轨迹。下列社论发表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是

    A. 《迎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

    B. 《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C.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D. 《将革命进行到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可见,我国取得的载人航天工程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有利的外部环境

    B. 市场经济的发展

    C. 人民群众的愿望

    D. 决策者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到16世纪末,英国的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雇工之间彼此签订契约,按规定的比例分配产品。可见,英国出现了

    A.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B. 人文主义的新思潮

    C. 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

    D. 血腥的“三角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492年4月17日,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经过三个月谈判,双方签订协定,哥伦布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以获得发现地一切财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并一概免税,但是殖民地的主权还是属于王室的。谈判内容反映了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是为了

    A. 宣扬国威

    B. 效忠王室

    C. 攫取殖民地

    D. 获得财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可见,如下权利中,国王仍然保留的是

    A. 征收税款

    B. 废除法律

    C. 任命官员

    D. 维持军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美国革命领导人寻求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独立,但他们愿意保留英国的法律及大部分英国社会和文化的传统。法国则完全不同,法国革命领导人拒绝接受现有社会,认为那是旧的秩序,并寻求用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取而代之。导致美、法革命“完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指导思想不同   B. 基本国情各异   C. 领导阶级不同   D. 地理位置各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认为:正是中国的参战,才使中国能够第一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后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国的新外交从此起步:开始成为构建战后新的亚太地区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位学者评述的事件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C. 第一次中东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也正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联合国里以欧美占绝对优势的力量格局开始逐渐被打破,这些联合国新增加的亚非国家多达56个,占当时联合国成员国近一半。”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践行

    B.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 非洲的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D.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89年,一些东欧国家风波骤起、政坛剧变,苏共和苏联社会内部的激进派受到了强烈的启发,转向西方、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潮在苏联社会达到高潮。”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A. 东欧剧变的冲击

    B. 苏共内部的分裂

    C. 社会改革的失败

    D. 两极格局的终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据初步统计,联合国已部署了69个维持和平行动,其中56个是1988年以来开展的。近些年,共有数十万名军事人员和数万名联合国警察以及来自超过120个国家的文职人员参加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这一现象表明

    A. 恐怖活动的范围扩大

    B. 维和行动的规模扩大

    C. 霸权主义的危害增大

    D. 国际贸易的影响增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

    材料二  台儿庄战役胜利主要源于国民党官兵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态度由妥协逐渐到强硬,对国民党广大官兵的积极抗战起到指导作用。第五战区在战役总结中所述:“最高指挥官之镇定,于前方士气影响极大。徐州于二月上旬敌于究州南下,蚌埠北进时,发发可危,战区之司令部本应早离徐后撤,然以长官镇静之处,不仅得支持三个月之久,且获台儿庄之胜利。”1938年蒋介石4月7日通电全国: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胜利?。

    (1)据材料一,指出台儿庄战役胜利的世界意义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探究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一年后,曾留学英国的严复,在《救亡决论》中痛苦地发出了“救亡”的呼号。一时间,“救亡图存”开始成为中国各阶层有识之士强烈的政治诉求。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挑起对社会进行启蒙的重任,提出改良社会的主张。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

    材料三  20世纪初的中国,帝制结東,民国初兴,此时政治势力裂变纷争,思潮言论喧嚣撞击,以一批具有中西文化背景的青年才俊为主将,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开启了一场思想与文化启蒙运动。

    (1)材料一中的有识之士发起了什么运动?有何重要作用?

    (2)材料二中的“世界之潮流”主要指什么?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又是什么?他在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方面做了哪两大突出贡献?

    (3)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材料三所述事件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称:“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摘自纽约《每日新闻》采访报道

    材料二  1972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材料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摘自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1)比较材料一、二及所学,指出尼克松对华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进行了哪些政治制度上的探索?

    (3)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一:1939年二战欧战爆发后,罗斯福宣布美国保持中立。他倾向于支持英、法一方,但由于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只能试探着前进。直到1939年10月和11月,参众两院才分别批准修改中立法,推销武器军火禁运条款,实行限购自运原则。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签署了租借法案,标志着美国摆脱中立,是走向参战的决定性一步。1941年8月中旬,罗斯福与丘吉尔举行大西洋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明了美英两国对待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正义立场。尽管罗斯福做了很大努力,使美国民众认清法西斯国家对美国的危害。但大西洋会议后不久,在美国举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74%的人仍旧反对卷入战争。

    材料二:1941年7月24日,日军又进驻印度支那南部。25日,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在美资产。12月1日,美国又下令冻结日本在美资产。12月1日,美国又禁止向日本出口一切可作为飞机燃料的石油产品……12月8日,罗斯福抓住时机,立即向国会提出战争咨文。在国会进行表决时,只有1票反对,于是顺利通过了对日宣战的决议。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美国总统当时政治愿望是什么?

    (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导致美国总统罗斯福政治愿望实现的不利、有利因素。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政治愿望的实现对世界产生了怎样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