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2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8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 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 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衹,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刪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B.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曰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C.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英  雄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破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叙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敏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权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 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

    C. 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

    D. “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

    2.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人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谪姚州判官。寻以正月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德安、安陆建王府,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放,悉擒贼党。王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正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单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雨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荨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恕、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昊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世宗即位,起工部尚书,改刑部。会署月经筵搬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荻,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明史·林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B.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追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C.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D.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惜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事,官名,我国古代封建品级制度中的底层办事官吏。

    B. 镇抚司,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设置,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经过司法机构审理,直接向皇帝负责。

    C. 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后来历代皇帝生日皆称为圣节。

    D.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由翰林学士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请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多次抑制宁工朱宸濠,遭到宁王弹劾,被停俸三个月。

    B. 林俊心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耗费钱财;王府向百姓增收岁禄,百姓不堪忍受;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了解决。

    C. 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在华垄突然遇上贼人,林俊到贼营劝降了他们,因为大雨误了日期,贼人又叛乱,最后在林俊指挥下,贼寇被消灭。

    D. 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政谏,他多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不按圣旨,坚持留下崔文不肯移交镇抚司,并极力向皇上谏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

    (2)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足(   )

    A. 首句写园内之景,正面描写池水清澈,池边大树倒映池中的景象。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 第二句中“窥”字让诗句活了起来。移诗人情感于山峦,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亦从正面突出了园中最物之富有魅力,其匠心令人叫绝。

    C. 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黄叶满山,斜晖映照,尽显山光之致。

    D. 颈联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表现环境的清冷、寂寥,因此作者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

    E. 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情怀。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起笔即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照应了标题。

    B. 颌联对仗工整,写景壮丽。写湘江沿岸,木芙蓉铺天盖地,丛生的薜荔经秋雨一洗,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

    C. 诗人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生长在淮北的枳相像,所以说:“相思不堪悲橘柚。”

    D. “王孙”代指自己出身高贵,然而流落异乡,连身份单微的渔人都对自己不闻不问,失意之感油然而生。

    E. 诗歌运用用典、比喻、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情感由悲愤到雄壮的变化极易打动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池潭上的树木和藤蔓,将宛如图画般的景致展现在读者面前。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开篇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了自己对同舍的求学者毫无羡慕,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8 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西方许多国家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已经       ,对这一制度每一项改革都会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是每一个正在学习的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节约每一分钟,珍惜每一次阅读,重视每一份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③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不改,       ,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A. 积重难返   积沙成塔   积羽沉舟

    B. 积重难返   积羽沉舟   积沙成塔

    C. 积羽沉舟   积沙成塔   积重难返

    D. 积羽沉舟   积重难返   积沙成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过去的婚姻要讲个门当户对,这种观点虽属门户之见,但和今天人们看中颜值相比倒也没有太大问题。

    ②读书的乐趣很难和他人分享,因为读书更多的是获得一种心照不宣的快乐,安静地读,安静地体会,才更有收获。

    ③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学术问题,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很多,但还没有出现统一观点,我在这里存而不论。

    ④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战士的精神山高水长,长征为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⑤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

    ⑥高中毕业三十年聚会,同学们济济一堂,他们有的人已成为社会精英,而更多的人只是普通工人,但彼此之间仍情浓如初。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⑤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会议听取了鄂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沙洋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落实情况汇报,审议通过了《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分类考核评估办法》。

    B.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眼前却分明浮现出了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亲切得不能再亲切的人和他们的感人事迹。

    C. 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条条框框制约,进一步为企业减负,加快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

    D. “师德标兵”的动人故事刊登在《烛光耀眼》上,这些标兵成为广大教师暑期学习的典范。我们知道,他们能获得这样的荣耀,靠的是他们对教育的一颗爱心所取得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话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成功地实现了收视冠军。

    B. 2016年,被冠以“网友制造”的“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小目标”等年度流行语蹿红,但又很快从舆论中降温。

    C. 针对我国秋冬季节频频出现的天气污染问题,陈吉宁表示,离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所以既要我们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D. 新年前后,观众朋友们对正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的《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等好莱坞影片的好评如潮,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英雄与信念的争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次对你公司的惠顾,令我眼界大开,你们的经营确实具有很多创新理念,佩服。

    B. 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今天得了您的这幅墨宝挂在寒舍,寒舍立马篷荜生辉。

    C. 某编辑通过QQ给一位作者留言:“您的大作白璧微瑕,我们已经作了雅正。”

    D. 这两个孩子,一个是我当年最喜欢的徒弟,一个是我最好的朋友的女儿,我一定会玉成他们的这段姻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此文只是处于兴趣而作而已,文中出现的错误与纰漏望勿见笑,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B. 舍母今年八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就是掉了几颗牙,精力旺盛,身体健康。

    C. 火车在奔驰,他的心早已飞向了久仰的家乡,飞向了慈祥的母亲和善良的邻居们。

    D. 服务员:“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顾客:“谢谢,我一定慢走,下次还要光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                  ,而多数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内圆象征天,下小外方象征地。

    ①对良渚玉琮功用的猜测不下二十多种

    ②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

    ③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

    ④玉琮在良渚文化中大量出土,有不下百件之多

    ⑤《周礼》认为它是在礼仪活动中用来祭祀地神

    ⑥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距今5300-4000年左右

    A. ③④⑥①②⑤

    B. ⑥③①②⑤④

    C. ⑥①③②⑤④

    D. ③⑥④②①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刊载钓鱼诸岛。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                          

                             。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①带来了大批鱼群

    ②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③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④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⑤太平洋黒潮流经这里

    ⑥有一条宽达1000多米的“蛇岛海峡”

    A. ⑤①②③⑥④   B. ⑤④②③⑥①

    C. ④②③⑤①⑥   D. ②③⑥①⑤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3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加拿大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可以合法进行商业捕杀海豹的国家。

    ②每年的海豹油、海豹肉和海豹皮制品为捕猎的渔民们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税收。

    ③因此不管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再三呼吁,加拿大政府还是不愿意禁止捕杀海豹的行为。

    ④有识之士担心:随着各国保护海豹工作的日见成效、海豹数量逐渐恢复性增长,人们的危机感就会减少,会有更多的国家效仿加拿大政府的做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登鹤鹊搂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