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1 题,其中:
单选题 39 题,非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9 题
  1. 1925年对某项经济政策的评论指出:“它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上义成分,……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下列选项说法符合这一经济政策的是

    A. 利用军事特殊时期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活动

    B. 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 集中一切力量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 以农业集体化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苏联政府

    A. 严格执行斯大林模式   B. 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

    C. 鼓励发展私有制经济   D. 强化行政干预经济的能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方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的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对以上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否定民族国家在欧洲历史中的作用

    B. 反映了欧洲联合的发展趋势

    C. 促成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

    D. 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取代自由竞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依托的是航海,连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现在除了集装箱航运外,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出现则形成了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打通了的经济全球化。据此判断,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手是

    A. 市场

    B. 科技

    C. 交通

    D. 资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8560万吨增加到1347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C.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D. 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28—1929年,苏联与美国共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涉及煤炭开采、汽车拖拉机制造、收音机和各种仪器的生产。“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其中一个是美国厂的翻版,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两家公司。这反映了

    A. 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了全面合作友好关系

    B.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实现和平共处

    C.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苏联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

    D. 美国等西方国家为反法西斯对苏联实行经济援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都各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A. 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

    B. 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

    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

    D. 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索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因为洋布充斥市场,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材料说明

    A.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转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二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维新失败后,天津的《国闻报》连续报道谭嗣同拒绝出国被捕受戮的消息:由英国注资的上海《新闻报》刊出康有为来信,揭露慈禧迫害光绪的内幕;有日本背景的《亚东日报》发表了梁启超从日本寄来的长诗《中国行》。一系列报道表明当时

    A. 中国近代新闻业开始起步

    B. 维新变法运动得到舆论支持

    C. 大众传媒对时政紧密关注

    D. 变法对思想产生启蒙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经济发展指标过高

    B. 过于追求生产力发展速度

    C. 公有化程度过高

    D. 社会形态转变过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全面经济计划”鼓励创新产品开发,仅就计算机相关的新产品的政府购买支出就达90亿美元。通过政府采购,美国扶植了IBM、惠普、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一批国际IT业巨头。这表明

    A. 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的支住产业

    B. 政府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C. 美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策

    D.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认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这种观点实质上

    A. 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 片面地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 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 肯定了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谕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道光十年(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说明当时

    A. 英国在中国贸易畅通无阻

    B. 清廷放弃实行海禁政策

    C. 广东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D. 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咨文中说:“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石就是布雷顿森林关于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据此判断,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真正目的是

    A. 维护世界和平安全

    B. 推行“马歇尔计划”

    C. 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D.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表明当时

    A. 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 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

    C.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D. 国家不重视技术改良与发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下列选项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 土地改革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罗斯福新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组建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吸收了275万名男青年从事造林、筑路、森林防火和土壤保持等工作。美国政府当时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A. 大大恢复了银行的信用

    B.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C. 有利的恢复了农业生产

    D. 比较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D.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 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 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 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 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在明清江南市镇,四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来出售自家生产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贾到这里来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运销到全国各地的市场。这说明,明清江南市镇

    A. 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

    B. 是农业商品化的结果

    C. 具有开放性和进取性

    D. 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指出:“15世纪……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所谓‘挪动了自己的疆界,’是指

    A. 西欧国家开拓海外殖民地

    B. 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

    C. 世界各大洲在地理上连为整体

    D. 欧洲开始一体化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说明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代,“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 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题文)对下面曲线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 ③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B. ④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展更迅速

    C. ①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为保守经济政策而衰落

    D. ②代表中国,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B.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C.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表为1850--1914年我国部分国民经济数据。据此可知

    (注:1850年全部国民收入均视为农业生产部门生产,没有按产业部门划分。)

    A. 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工厂制度

    B.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C. 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变

    D.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出现严重分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据统计,从1949年至1957年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万增加至5470万,仅增加了13.03%。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为

    A. 农民进城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B.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现实要求

    C.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D. -五计划集中发展重T业的需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某一时期中央的一份文件指示要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除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地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一时期是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 改革开放初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 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A. 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B. 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下图是民国初年“剪辫子”的历史场景,两幅照片中主人公的服装、神态和动作反映出

    A. 国人普遍认同剪辫易服

    B. 西式生活成为国民共识

    C. 剪辫易服运动一呼百应

    D. 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并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曾说:“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谊,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采取了一种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危险的态度。”张伯伦不能确定的“某种东西”应该是

    A. 大萧条及其影响

    B. 苏联及其社会主义的影响

    C. 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

    D. 法西斯及其侵略扩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这样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罗斯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的是

    A. 推行社会福利

    B. 恢复银行信用

    C. 规范生产经营

    D. 调整农业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1981年1月,年已70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的是

    A. 发展“混合经济”

    B. 增加福利投入

    C. 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奉行自由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反映出共同的问题是

    A. “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学习借鉴

    C.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D.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题文)1971年,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0%的进口附加税。对此,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市场六国的建议。材料所反映的经济问题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趋势是

    A. 经济竞争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B. 贸易保护主义兴起

    C. 西方国家经济竞争激烈

    D.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工业化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

    ——北京师范大学编:((史学评秫)1982年第1期

    材料三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接受新自由主义是对那一时期经济不稳定的回应。公司利益集团认为凯恩斯的干预方法对其不再有利,必须寻找其他出路,并找到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它至少可以为削减被看作是赢利障碍的政府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持续统治可以用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加以解释。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至今仍然发展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殊形式。资本主义这种变化了的竞争结构改变了大企业对于经济政策的政冶立场,使大企业从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变成反对者。

    ——摘编自(美)大卫.M科茨《全球化与新白由主义》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这种观点的目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