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15 题,单选题 18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5 题
  1. 城邦一词来自英译“city-states”。该词是希腊文中“polis”一词的翻译,有学者认为这种译法并不严密。因为“polis”最重要的含义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质上的。你认为最接近其原意的是

    A. 城市国家   B. 邦联国家   C. 公民国家   D. 殖民国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则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

    A. 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

    B. 贵族等级界限己被打破

    C. 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D.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清末

    A. 设置总理衙门,开展外交活动   B. 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

    C. 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   D. 倡导商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立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A. 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建成

    B. 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C. 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D. 拉开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A. 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

    B. 首创了“战时经济体制”

    C. 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

    D.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罗马某个时期法律修改如下:第一,以罗马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简单区别,代替了从前的等级划分(奴隶制度除外)……第三,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维护等级制度的需要   B. 更好地强化帝国统治

    C. 维护中央的集权统治   D. 残酷地剥削罗马公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

    A. 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 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

    C. 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 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鸦片战争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买办”被视为洋商之奴,唯知奔走奉命,为世人所不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买办”却成为许多留学生和下台的外交官员的首选职业,连不少政界名流都争相与他们交往。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B. 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作用增强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 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

    A. 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   B. 全国人民支持民主共和

    C. 各派力量的相互妥协   D. 西方列强的推波助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利益漠不关心,不允许哲人和学者遁入山野,必须参加公民大会,不允许公民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同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受到惩罚。据此可见,古代雅典

    A. 重视民主平等   B. 必须人人参政

    C. 强调法律至上   D. 公民缺乏个人自由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C.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D.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86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该变化说明清政府

    A. 天朝上国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B. 政治体制已具有近代化性质

    C. 总理衙门取代了旧外交机构   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萌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行政长官必须根据当事人的陈述形成一定程式的书状,记录原告的请求、请求的原因、法官的任命及判决的要旨等,后边有行政长官附加的事项。法官则要检查书状中所提出的事实,倾听双方的证词,审查双方的证据,并依据书状内容判断是否要作出判决。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罗马

    A. 行政权力干涉司法事务   B. 法官审理案件重视证据

    C. 法律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   D. 司法审查程序较为严格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认为:“万民法,不仅适用子外国人,即(使)罗马市民,亦受其支配,谓为宇内人民之法,非过誉也。”可见,万民法

    A. 注重处理国家事务   B. 适用于境内所有人

    C. 利于缓和帝国矛盾   D. 灵活借鉴外国法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体现出的显著特点是

    A. 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   B. 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 倡导睦邻友好,推进周边外交   D. 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8 题
  1. 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 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 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 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

    B. 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

    C.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

    D. 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 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 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 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A. 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 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B. 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 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 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材料表明

    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从名称寓意来看,“行省”应是

    A. 地方自治机构

    B. 皇帝秘书机构

    C. 中央派出机构

    D. 朝廷监察机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

    A. 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B. 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 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D. 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主要强调

    A. 国民大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革命热情

    B. 土地革命调动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 日本侵华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 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 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 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 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2年刘伯承在报告中指出:“百团大战总的来讲是一场打了胜仗的大战役,但……没有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响甚至矫枉过正。”报告中所说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A. 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 沉重打击屯集在华北地区的日军

    D. 战略上支持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 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 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 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 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 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 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这些规定

    A. 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

    B. 实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D. 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这样的社会里,五花八门,不管人和人有没有区别,每个人都得到同等对待,社会显然处于无政府状态。”柏拉图意在表明

    A. 雅典民主追求人人平等

    B. 雅典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C. 雅典民主存在明显缺陷

    D. 雅典民主导致了社会动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意在“尚贤”,但又竭力维护公平,以应对“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故明清两代科举,严格限定知识范围,而以“四书”为准,否则,科考便须“多买书,多求学,平民寒士的力量多半办不到,那么考试起来一定还是图书满家的贵家子弟占有优势”。但“四书”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遂以朱熹《集注》为圭臬,“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复又严格限定文体,强调答卷的格式化或标准化,即考生作答须用八股文,因其“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取舍之标准”,且令评卷者难逞一己之私意。此外,殿试、锁院、弥封、誊录、截角等,无不意在维护公平。清代还规定官员子弟参加乡试,须另立“官卷”以区别于“民卷”,并发展了明代南北分卷的做法,通过“分省取中”避免倾轧文风不振之地。同时,明清两代还屡因科场案件而兴大狱,涉事官员动辄杀、遣、革、降。

    ——改编自杨国强《衰世与西法》、钱穆《国史新论》等

    材料二  清政府曾以办学堂来填补科举制的教育功能,但科举在“学堂成效未有验”时突然废除,全国教育乃成一锅夹生饭。不论学堂培养出的新学生是否人才,后来“出任时艰”者的确多是这些人。惟他们在“出任时艰”时能否比科举选拔出的士人更能因应中国面临的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以民国政治的不如人意,问题的答案也许不那么正面肯定。严复就曾批评北洋学堂“弟子无得意者”,“且此不独北洋学堂为然”。至此,读书人“无用”的潜台词呼之欲出,反智倾向或即因此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兴。而且,蔡元培等多强调读书与做官分开,但若学堂仅为教育机关,而不再是官吏养成之地,则有良好训练的官吏又从何而来?士大夫既不从士来,传统的官吏生成方式即只剩“出将入相”一途。军人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似乎已成必然之势。那时有人谈选女婿的标准,要“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报人王新命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此外,传统中国士人多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最后多半要还乡。废科举后读书人则基本于城市定居,不再讲求叶落归根,则城乡渐成分离之势,而乡村中读书人比例的降低也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出现“土豪劣绅”的可能性转增。

    ——改编自罗志田《清季社会变迁与民国政治: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维护公平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措施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废科举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做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