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2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情景默写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 “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 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 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 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 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2.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寡人是诸侯谦称,寡德之人;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 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

    (注)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 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

    C. 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来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 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 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歌燕舞所带来的勃勃生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偶句式来宽慰,表现了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仁义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长江中学2009届学生将举行一次毕业十周年纪念会,班长将作为学生代表在聚会上作书面发言,下面是他发言稿的部分内容,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拨冗回到了母校。当年各位老师对我们关爱有加,那时我总是迟到,老师却没有骂娘,而是给我写了一幅字,至今我还惠存在家。现在我的工作还算人模狗样,大家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答:(1)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4)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5)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既然我们在初中都能凭着初三最后一年冲刺考上重点高中,那么我们在高中阶段即使高一高二成绩一般,同样可以在高三突击考上重点大学。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我们来说,不必急于在学习上抢占先机,或许,后发制人才更有意义。至于文理分科,也没有必要考虑这么早,“车到山前必有路”嘛 ,所以顺其自然,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①初中的情况不一定适合高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第一季共十二期,十二个主题词分别如下: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某段人生经历或表达自己的某种人生思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命运共同体彰显着交互主体性和共生主义的伦理基质。这一伦理基质意味着自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一国的生命与全人类的生命具有生死攸关、   和运命一体的性质,只有共生才能保证自生和他生的正常进行,破坏共生势必要危及他生、祸害自生。不仅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是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完善与发展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为基本的价值认识,认为当今的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所面对的复杂形势,将所有国家的命运连为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   。因此,各个国家都应当以“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审视当今世界大势和国际关系,努力去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建构和平发展、共生共赢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做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指出:“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   、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因此,建设和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今世界的整体利益和最高利益,同时也是每一个国家自身利益之所在,(   )。人类共同体的“共命运”在当今世界还绝不只是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而且也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展开。是故“与自然为友”,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同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内具的伦理深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发展与完善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B. 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不仅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的认知,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发展与完善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C. 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不仅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发展与完善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D. 不仅命运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具有一种利益上的共生共赢、情感上的共同偏好和价值认同,而且在生存、完善与发展诸方面都是不可离弃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的所谓国家利益

    B. 所谓国家利益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是没有的

    C. 没有所谓国家的利益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

    D. 能够置身于这一命运共同体之外的所谓国家利益是没有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与共   明哲保身   嫁祸于人   和平共处

    B. 休戚与共   独善其身   以邻为壑   和谐共生

    C. 息息相关   明哲保身   以邻为壑   和谐共生

    D. 息息相关   独善其身   嫁祸于人   和平共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