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 商业竞争日益激烈

    C. 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 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B. 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 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D. 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2 题
  1. 1979年起,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油脂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涨幅35%,同时还对粮食和油料超过政府征购部分加价50%。这一举措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打破了旧经济体制的束缚

    C. 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 宣告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 重农抑商政策

    B. 资本主义萌芽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推动了“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

    A. 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

    B. 《史记》等史学著作记载流传的故事

    C. 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

    D. 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A. 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 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 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 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

    B. 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

    C. 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D. “海禁”政策带来消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材料中“中国富农大贾……仿造洋机器制作”产生了

    A. 洋务派的军用工业

    B. 外商在华的近代工业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企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投资有80%、工业投资有67.1%。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B. 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C. 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D. 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为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1957年~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 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 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从这段描写中无法得出的信息是

    A. 小农经济得到巩固

    B.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 列强入侵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变化

    D. 列强的侵略推动了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 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 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变化图。A点发展状况的成因是

    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④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以下是王敬虞《中国近代工业资料》中的图表

    材料一: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绽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绽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二:(中国)实业……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凡隶属本部(指农林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至于铁矿需本(资本)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瞻贫民之生活。

    现在世界上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之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遂将此昙花一现之基础,至于今日,败坏不可收拾,断丧人民之企业心、合群心。今日,耗散最可宝贵之资本,不一而足。……故农林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

    ——《实业之梦——张謇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张謇的救国主张是什么?张謇的救国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实现?为什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

    材料三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期,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田纳西河流域16座水坝中的一座——瓦茨沙洲水坝。

    请回答: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扩大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材料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