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null 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行省制   C. 分封制   D. 察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浙江永嘉人陈宜中,曾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他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

    A. 宋代   B. 唐代   C. 汉代   D. 秦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宣政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A. ②③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④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图中所示的农具出现在汉代的有(  )

                 

    ①耦犁     ②曲辕犁           ③水转翻车     ④耧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 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B. 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C. 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D. 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C.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1906年,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少尉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C.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D.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B.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C.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D. “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 《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 《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 《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 《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的近代化具有实践性的探索始于(   )

    A. 鸦片战争时林则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 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C. 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建国方案

    D. 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B.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C.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对正面战场抗战评价道。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

    A. 配合了各国反法西斯战争   B. 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

    C. 为敌后战场开辟创造条件   D. 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会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日前上映的电影《建军大业》,以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90年前的南昌起义(  )

    ①成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点②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③是中共独立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④已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

    A.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经济形态④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B. 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逐渐解体地位较低

    C. 经济形态②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 经济形态⑤在抗战时期因战时体制迅速膨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 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B. 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 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D. 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据此指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最大成果是(    )

    A. 机器工业的出现   B. 民主政体的建立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传统观念的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这反映出当时(  )

    A. 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   B.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

    C. 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   D. 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

    A. 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 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C. 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D. 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等交通项目:允许外商在区内试办商品零售业;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等。这突出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

    A. 地域范围从点到面   B. 投资领域全面放开

    C. 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D. 开放领域日益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

    A.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B. 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借“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愛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B. 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C. 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 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 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C. 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和沉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世俗好异如此,有心世道者,能不感慨系之者哉!”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设保险公司的情况多了起来……20世纪初,一些外国整容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招揽生意,有钱人妻妾小姐趋之若骛。戊戌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学会,……部分学会用西方星期的概念组织活动,于是就把7日一休息的时间观念传输进来……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材料二  张謇,江苏南通人, 创办大生纱厂。从1917年开始,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要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

    ——摘编自百度百科《大生纱厂》

    材料三   清政府对工商业征收苛捐杂税,直接打击了民族工商业。其中破坏性最大的是厘金制度。自1894年到1902年,清政府通过厘金制度,每年所获收入在1400—1600余万两之间……至中央或地方当局以军需、河工、赈恤等名义勒令工商业“报效”款项,更难以数计,种种勒索苛攫,无异在工商业者身上缠以条条锁链,四肢捆缚,血液不通。

    ——摘编自尚和平《封建主义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大生纱厂在民国初年迅速发展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工业的特点有哪些?针对此情况政府采取了什么经济发展措施?

    材料三   南街村最初的工业是从当地农业内部生长出来的,如南街人自己所说“靠玩泥蛋起家,玩面蛋发家”,即利用高岗地“吃土还田”,打坯烧砖卖钱筹资办企业;利用本地粮食资源办面粉厂,继而搞食品加工。资源、技术、资金、人力,全来自当地,而后向村庄外部,向城市扩张发展。这既不同于有大城市工业做靠山的东部和南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道路,也不同于依靠引进大量外资起步的沿海地区的乡村工业的道路,而是一条适合中国中部平原农业地区发展农村工业的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南街村人引用毛泽东的话,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1984年村里有了第一笔盈利7万多元。以后办起了食品厂、方便面厂、啤酒厂,又围绕食品加工业兴办其他工业。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其影响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