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6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当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郡县制普遍实行普遍建立

    C.已实行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讲求精耕细作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元曲和傩戏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风俗画和文人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反映了

    A.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B.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C.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D.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有断然矣。”其观点主要表明

    A.历史与历史哲学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B.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

    C.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探求公理公例   D.社会进化论是历史哲学的研究范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曾提出“裙边理论”:即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乔治·泰勒旨在强调

    A.经济状况与社会风尚密切相关     B.经济增长提高人们消费能力

    C.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指导思想     D.社会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一主张

    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C.符合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D.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84年,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富有影响力的企业相继诞生。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 20 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体现了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B.启蒙运动时代的自我意识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蒸汽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6 题
  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注:“衡”,即山衡,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泽等资源),任虞以泽事……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认识。(1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2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种信息。

    比较下面两幅地图(图1、2),提取两项不同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8分)(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7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

    ……民权不可僭,公议不可无,凡遇有大政事,诏旨交廷臣会议,外吏令绅局公议,中国旧章所有也。即或咨询不及,一省有大事,绅民得以公呈于都察院;国家有大事,京朝官可陈奏,可呈请代奏。方今朝政清明,果有忠爱之心,治安之策,何患其不能上达?如其事可见施行,固朝廷所乐闻者。但建议在下,裁择在上,庶乎收群策之益,而无沸羹之弊,何必袭议院之名哉?此时纵欲开议院,其如无议员何?此必俟学堂大兴,人才日盛,然后议之,今非其时也。

    ——张之洞著《劝学篇》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看,张之洞对“兴民权”、“开议院”持何态度?其理由是什么?(9分)

    (2)你如何看待张之洞对“民权”和“议会”的看法?(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9年8月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1941年12月6日,美国花费巨资,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1945年7月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核轰炸的消息传来,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材料二  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请回答:

    (1)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但他又为什么感到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6分)

    (2)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9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问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

    ——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