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单选题 29 题,非选择题 2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26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9 题
  1. 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恰当的解释是

    A. 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 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C. 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 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 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A.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 出现最早的纸币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近代工业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 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 节约生产成本

    B. 便于官府监督

    C. 带动民用工业

    D. 临近销售市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 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 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C. 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D. 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有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A. 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B. 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 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 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

    A. 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

    B.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 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

    D. 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B. ②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日本对华军事侵略

    C. ③的趋势表明我国基本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D. 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建国后,我国出现过两年多时间内,2600万人浩浩荡荡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C. 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D. 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15年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风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A. 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 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 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A. 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B. 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

    C. 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C. 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 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认识不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峪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爹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多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A. 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B. 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C. 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D. 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题文)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32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首先是外邦使节发言,然后是斯巴达内部的辩论,发言者为国王阿基达马斯和主持会议的监察官,结果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这说明斯巴达城邦

    A. 监察官拥有实权

    B. 国王阿基达马斯与监察官矛盾尖锐

    C. 公民大会有否决权

    D. 公民大会辩论的结果受外邦使节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古代罗马人关于“法”留下了很多论述,其中体现“法治”原则的是

    A. 一切法律都和任何财产有关

    B. 因为法律统治执政官,所以执政官统治人民

    C. 我因感觉到上帝的旨意而笔削于法律

    D. 法律的功能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题文)七年战争后,英国决定在北美殖民地征税。北美人民提出“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反对英国征税。这一口号的依据是

    A. 北美殖民地的自治传统

    B. 英国议会中没有北美议员

    C. 邦联政府不享有征税权

    D. 征税未获北美各地议会批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首先宣布废除封建贵族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由此岸到彼岸,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这种制度变革( )

    A. 为下层民众社会革命树立了榜样   B. 促成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 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   D. 推动了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题文)美国国会议员的来源分为两部分,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这体现了

    A. 联邦与民主相统一

    B. 共和与联邦相统一

    C. 分权与制衡相统一

    D. 集权与分权相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题文)在审判国王路易十六时,罗伯斯庇尔主张对国王不应该适用法庭审判,而应该适用人民审判。罗伯斯庇尔说:“他们不下判决,他们像闪电一样予以打击;他们不裁判国王,他们把国王化为乌有。”这一主张

    A. 体现了司法制衡民主的理念

    B.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向欧洲的蔓延

    C. 反映了民主主宰司法的思想

    D. 蕴含了坚守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图是欧洲某次重要战争形势图。这场战争对近代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

    A. 促成君主制度在法、德两国终结

    B. 直接导致了巴黎公社起义

    C. 推动了大革命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D. 改变了欧洲大陆政治格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图是某学生对西方代议制的理解而制作的图示,最恰当的标题是

    A. 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治

    B. 打着民主幌子的君主专制

    C.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典范

    D. 相互妥协下的“一票共和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这里“敌人的敌人”主要是指

    A. 封建主义残余

    B. 资本主义制度

    C. 罗马天主教会

    D. 工业资产阶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题文)有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A.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B.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 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D. 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下表所呈现的变化是因为

    A. 俄罗斯教育与科技基础雄厚

    B. 戈尔巴乔夫改革

    C. 叶利钦的自救措施

    D. 普京的务实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布热津斯基说:“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因为第一类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第二类的根基是拥有偿债能力;而第三类则需自身清白。”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美国失去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B. 美国霸权行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

    C. 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

    D. 美国没有经济实力做全球银行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3世纪末,蒙古人建立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欧亚大贸易圈”。蒙古帝国的中央财政并不依赖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税收,其岁入的八成到九成都是由专卖和通商产生的商业利益所构成的。由于商税的缴纳通过白银或是与白银相联动的纸币来进行,由此建立了以白银为媒介的经济运作模式。由于蒙古大汗拥有履行职务的绝对权力,他们说的话会当作圣旨以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中央行政部门因此成为一个庞大的文件库。但是由于大汗是由皇室成员推选而决定的,这就造成事实上大汗可以发挥的私人权力极少。而且这种权力只局限于这一任大汗身上,一旦其他大汗继任,那么以中央政府为首的一切机构都会进行人员调整,前任大汗的法令就会失效。

    ——摘编自(日)彬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

    (1)据材料一归纳13世纪蒙古帝国的特点。

    材料二经过激烈的争吵,制宪会议终于通过了这部《联邦宪法》。宪法规定行政权归美国总统、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最高法院。总统由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权力很大,有权任命官员,有权缔结条约,同时还是武装部队总司令等。这样一个类似英国国王的角色不能不引起与会代表的警惕,所以为了避免行政权过大,宪法加强了国会和法院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如国会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甚至有权弹劾总统,而最高法院也可以宣布总统的法案违宪。又经过两年的时间,在得到多数州的批准之后,根据宪法举行了选举,华盛顿成为第一任美国总统。

    ——摘编自(美)美尔奇斯和尼尔森《美国总统制:起源与发展(1776——2007)》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美国总统与蒙古大汗的类似之处,分析美国总统之所以具有这些类似之处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1)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来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结合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13年,在围绕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大讨论中,出现了“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国”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国民党力主“主权在民”,试图建立一个以议会为中心的政体;而以康梁为代表的“主权在国论”的主张者认识到不成熟的政党—议会政治无法克服中国面临的深重的国家整合危机,试图以普鲁士—德国为楷模,赋予总统及其行政体系以更大的权力,通过后者来实现政治整合。德国的“主权在国论”通过将“主权”赋予作为有机体的“国家”,为君主立宪国家中的君主提供了一个强势而又不同于专制君主的地位。康梁对于当时不成熟的议会—政党政治有着相当犀利的批评,但他们自身的理论却缺乏恰当的历史行动者载体——与普鲁士王室不同的是,北洋集团既缺乏足够理性化的军政组织,也缺乏对中国新旧政治精英进行全面整合的能力。

    ——摘编自章永乐《旧邦新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正式宪法起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主权在民论”与“主权在国论”的实质及其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