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单选题 16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6 题
  1.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①④③②

    D. ①④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识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以科学的史现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的结论和认识。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 “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B. “明代织工曰:吾业虽践,日佣为钱二百缗,”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苏州织造是“江南三织造”之一,主要任务是为皇家提供织绣产品

    D.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高峰,最远到达红海地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商君书•垦令》记载,“警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上述赋税变革表明

    A. 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推广

    B. 奴隶主兼并了大量土地

    C. 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D. 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B. 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

    C. 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这样表述: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受益者。那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了;在12—13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材料最想表达的是

    A. 商税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放松抑商政策

    C. 南宋时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

    D. 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下表是1850年、1870年德、法、英三国蒸汽动力使用情况,这说明

    A. 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B. 法国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快速发展

    C. 德国统一促进了工业化迅速发展

    D. 英国工业化起步最早发展最迅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朱萌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企业债务沉重,规模长期停滞。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这表明

    A. 封建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

    B. 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C. 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

    D. 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述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这表明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

    B. 西方列强入侵导致农村经济衰败

    C. 地主阶级强化对农民的剥削压榨

    D. 洋布倾销使传统手工业出现滞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为日本全面侵华前,中国矿业发展的情况(单位:万吨)造成这种状況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中国矿业开采技术的领先

    B.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从1961年开始,我国城镇人口减少了26OO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其主要目的是

    A. 充实农业人口开始“大跃进"

    B. 调整城乡人口重点恢复农业

    C. 缓解工业化造成的生态压力

    D. 解决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建国后的农村曾出现了以下现象,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却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耕好。为了畜耕,农民们自行互换耕地,然后一家买牲口或者两三家合买,一时间牲口价格猛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做主

    B. 大跃进运动促使农民生产热情高涨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户合作生产

    D. 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91年上海市財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规定,银行不得为私营企业提供贷款,私营企业不许与外国公司合资,私营企业的商品不得进入上海的大店名店,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起步

    B. 私营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受挫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以来,中国报刊逐歩进入国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信息传播。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申报》开创了近代中国人自己办报先例

    B. 《时务报》编译西方书报并推动洋务运动

    C. 《民报》宣传中国同盟会的民主共和思想

    D. 《中央日报》致力于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朝万历间,御史钟化民救荒,令各府州县査勘该动工役,如浚河、筑堤之类,讨工招募,以兴工作,每人日给米三升。罗斯福新政与该项措施类似的是

    A. 联邦紧急救济署向失业者发放救济

    B. 《工资工时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 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开展植树造林

    D. 《社会保障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着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对此,以下最具借鉴意义的是

    A. 罗斯福新政倡导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 1921年苏俄推行的新经济政策

    C.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的“混合经济”

    D. 1990年后美国兴起的“新经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71年8月,美国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美元大量流出美国,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美元高达1000多亿,这些美元既不在美国境内金融业经营,也不受美国银行法规束缚和银行利率结构的支配。这表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

    B. 世界贸易体系发生剧变

    C. 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D. 美国加强海外资本输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己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度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租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16到17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进程,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胡幸福《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对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难以找到能在欧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是限制欧洲与亚洲贸易的又一个原因。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了。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纺织品而耗尽自己的黄金。16、17、18世纪时,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才解决与亚洲贸易的中的这一问题。

    材料二:这种新的世界性经济关系意义何在呢?首先,笫一次国际分工已经大规模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以上材枓皆出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末之前,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的世界性经济关系”指什么?西欧如何“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