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8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 殖民活动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欧洲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

    C. 欧洲殖民者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 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8 题
  1.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里“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 私有土地的出现

    B. 小农经济的产生

    C.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D. 租佃关系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特点是

    A. 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

    B. 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

    C. 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的进步

    D. 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 “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B. 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 “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

    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B.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表现为

    A. 资本主义人数剧增

    B. 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C. 雇佣劳动力增加

    D. 封建地主阶级衰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中西交流的加强 D. 工业革命的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观察下图,A、B、C、D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其中B、C曲线分别代表的国家是

    A. 美国、德国

    B. 中国、英国

    C. 英国、德国

    D. 英国、美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关于垄断组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B. 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有序化大大加强

    C. 它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竞争的结束

    D. 它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 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 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鸦片战争前,粮食商品率只占总产量的10%以下。到光绪二十年(1894)全国粮食商品率为16%。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因素无关

    A.外国资本的冲击                    B.通商口岸的开放

    C.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D.世界市场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而胡氏一蹶不振。”这说明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传统势力阻挠破坏

    B. 外国资本主义恶性竞争

    C. 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工业投资的统计。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民族资本家

    B. 投资中心局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C. 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

    D. 投资布局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 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D. 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这首诗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阅读1952和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布(亿米)

    38.3

    50.5

    32

    粮(万吨)

    16392

    19505

    19

    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C. 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D. 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发挥了八亿农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它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欺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年月

    法币发行量(亿元)

    发行指数

    上海批发指数

    重庆批发指数

    1937年

    6月

    14.1

    l

    1

    1945年12月

    10319

    732

    885

    1405

    1946年12月

    37261

    2642

    5713

    2688

    1947年12月

    331885

    2353

    83

    40107

    1948年

    8月

    6636946

    470705

    4927000

    ——摘自刘克祥、陈争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46—1948年国统区产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三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