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选择题 3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9 题
  1.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我国商朝青铜器上铸有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富。这说明商朝青铜器

    A. 由民营手工作坊生产

    B. 具有沟通天地的功能

    C. 是商朝政治神秘色彩的反映

    D. 只用于祭祀等重要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西周的创制”包括实行分封制等制度创建

    B. “共主”是指周王室已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D.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传说古代先王在每年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

    A. 中央集权

    B. 规范法度

    C. 皇权至上

    D. 君权神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突出个人功业

    B. 承袭华夏传统

    C. 宣扬托古改制

    D. 标榜君权神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政治结构出现的积极意义在于

    A.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 西周

    B. 秦朝

    C. 唐朝

    D. 北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有文指出:“赵匡胤确立了枢密院——三衙新体制。……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的格局。”这有利于

    A. 避免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B. 提高地方部队的战斗力

    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消除军队对皇权的威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钱穆指出:“在此分科考试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一“制度”指的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世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A. 宋朝设参知政事

    B. 唐朝设立三省

    C. 明朝设置内阁

    D. 清朝设置军机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孟德斯鸠(1689-1755年)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A.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清朝设置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明朝废除宰相制

    B. 元朝设中书省

    C. 唐朝设政事堂

    D. 清朝设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两大矛盾,这两大矛盾斗争的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但是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下列各项中属于个别例外情况的是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唐朝中期设节度使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④元朝设中书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 设枢密院

    B. 设三司使

    C. 文官任知州

    D. 施行将兵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被逐渐削弱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通过了国、地税划分方案,厘定国、地税收的标准,规定中央税以间接税为主,而以直接税辅之。这样,国、地税收有一界限可寻,既防止财政割据的出现,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1929年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1928年9月把财政整理委员会改为预算委员会,1930年制订试办预算章程。1931年,通过法定程序确立了总预算。国民政府在裁撤厘金的同时举办了统税。1928年6月又宣布收回关税自主权。美、德、挪、比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缔结“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1931年到1935年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困难时期。国防和当时内战的需要也促使国民政府把交通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摘编自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1)根据材料,概括1927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到1935年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出现困难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年代

    大事记

    1952年

    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1958年

    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500

    1966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1996年

    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1999年

    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

    2000年

    2000年之后,图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2016年

    取消985、211等划分办法,建设“双一流”的大学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提炼出一个论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证合理,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