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作文题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字词书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
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作文题 共 1 题
  1.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感情等。

    提示与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至于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④岱宗夫如何?             。(杜甫《望岳》)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4分)

    ①《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借鸟儿结伴而归寄托自己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句子是“            ”。

    ②《雁门太守行》中,李贺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在铠甲上,一片金光闪烁的句子是“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若失去绿色,那luǒ露出来的便是尘土、岩石和沙漠,加上抛在荒野的垃圾和动物骨头,多么让人毛骨悚然!想那已消失的美丽的楼兰城,水草丰盈的罗布泊,还有那可怕的泥石流、大地震,一次次的人类大迁xǐ;我们该反思的不是狂忘的“人定胜天”,而是尊重自然的“敬天畏地”。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有意要破坏自然,内心也并不坏,只是他们需要被唤醒,需要让他们意识到,自然也是有生命的,需要相互温暖。大自然更是一切生命的母体和根,         ,        ;     ,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luǒ( )露  毛骨悚( )然  迁xǐ(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敬天畏地”中“畏”的意思是 (  )

    A.畏惧,害怕   B.敬重,佩服   C.敬畏

    (4)根据文意,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童话故事中,不是出自《安徒生童话》的一项是 (   )

    A.《海的女儿》   B.《豌豆公主》

    C.《拇指姑娘》   D.《灰姑娘》

    (2)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根据你的积累,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

    五行山收孙悟空→                   →流沙河收沙悟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善待自然,我们生活的家园将会更加美好,漠视自然,人类将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新华中学八(2)班拟开展以“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3)小明爸爸为小明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爸爸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爸爸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爸爸。(要求:①语言得体;②50字以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植物会说话

    (美)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一样。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的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印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第2、第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他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啮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以便做出反应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有删改)

    1.“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碎 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回忆着往事。忽然,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我正奇怪它怎么进入我藏书的行列中,目光不禁投向那张纸条。

    ②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有些语无伦次。下课时,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刹那间,仿佛春暖花开,我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③上大学时,我是学生会宣传部的成员。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负责在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悄悄地走到我身边,微笑着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疑惑地打开,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时,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上地理课,他在前面写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纸条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写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一眼,没说什么,便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知识点。我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从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我曾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粘贴在上面的许多纸条,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一字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抛弃,她却从不悲伤,也从没有怨恨过父母。她说她也拥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长大。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后面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妈妈的表白,将会让她温暖一生。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怄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时,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了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也正因如此,生命才会在磨砺中依然温暖而多姿,生活才会在坎坷中依然多情而美好。

    (有删改)

    1.请阅读文章第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温暖地召唤

    2.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第⑤段内容,概括出老师让“我”敬服的优点,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

    5.结合文章,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   上:

    (2)谈笑有鸿儒   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   劳:

    (4)亭亭净植   亭亭:

    (5)予谓菊   谓: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甲)文的主旨句是“      ”,作者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了           的生活态度;(乙)文中,作者借莲花赞美君子          的高尚品质。

    4.(甲) (乙)两篇短文都提到了前贤古人,但写法不同。请结合这两篇短文的相关内容,简析其写法特点及表达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