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5 题
  1.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 重农抑商政策

    B. 资本主义萌芽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广东南海霍韬的《霍氏家训》(田圃)说:“人家养生,农圃为重,末俗尚浮,不力田,不治圃,坐与衰期。”力言“非力耕不得食”,“子侄不可不力农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 霍氏家训严格

    B. 极端排斥商品经济

    C. “以农为本”观念根深蒂固

    D. 强调劳动获得财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精耕细作的特点

    C. 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注重因地制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B. 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 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D. 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一次讨论课上,王阳和李涛两位同学对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的来源争论不休。你认为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主要来源于

    A. 官营手工业

    B. 工场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 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 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 “草市”开始出现

    B. “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 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D. 出现了会馆和商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收成下降时体桖农民。这表明

    A. 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古代商业政策较为灵活

    C. 商人地位逐步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D. 宋以后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下列是某校举办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专题手抄报比赛中学生搜集的一组图片,他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手工技艺的发展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江南市镇的兴起

    D. 城市布局的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 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 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 “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从这段描写中无法得出的信息是

    A. 小农经济得到巩固

    B.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 列强入侵给中国农村带来新的变化

    D. 列强的侵略推动了商业交通运输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表为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括简表。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 地方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B.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 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D. 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12—1919年的8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000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这一现象出现的外因是

    A. 晚清政府的推动

    B. 民国政府的鼓励

    C. 世界性经济危机

    D.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所示的广告中有“真正国货”“请国民每年挽回四千五百余万之权利”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洋务运动兴起

    B.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热潮

    C. 工人阶级诞生

    D. 近代企业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沿海企业大量内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军阀割据混战

    B. 国民党发动内战

    C. 国家的发展战略

    D. 日本全面侵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 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 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 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 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萎缩

    C. 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 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B.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 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调整了外贸方针,制定了扩大对港澳出口、打响港澳市场争夺战的方针。这一方针

    A. 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B. 体现新中国经济政策灵活

    C. 预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 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奠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 市场经济理论已经形成

    B. 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C. 对苏联模式做了有效反思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强企业活力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题文)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 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C. 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D. 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这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与下列哪位航海家有关?

    A. 哥伦布

    B. 迪亚士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一般生活用品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多,在欧洲其他地区物价也上涨了2倍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了

    A. 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

    B. 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 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D. 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材料二:继昌隆丝厂在办厂过程中,也受到了旧势力的反对,说什么机器代替手工缫丝,恶果必多;男女同厂工作有伤风化;工厂冒烟,有伤风水;操纵机器,必定伤人等等,攻击污蔑接踵而至,还曾一度发生捣毁机器、破坏丝厂事件。1881年,继昌隆丝厂被迫迁厂澳门,易名和昌缫丝厂,后又更名为复和隆缫丝厂。1885年其兄追加投资6000两白银,工厂再次迁回简村,改为世昌纶缫丝厂,一直到1928年。

    材料三: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刘鸿生

    (1)材料一表明,在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短暂的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1)观察材料一的数据,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1978年冬天的安徽凤阳小岗村民绝不会想到自己在饥饿驱使下所签的“生死文书”日后竟能进入历史博物馆以供后人瞻仰。

    契约全文为:“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生死文书”为什么能进入历史博物馆供后人瞻仰?

    材料三陈桂棣、春桃夫妇在《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中曾经总结说:改革20年后的小岗村只有8个字可以形容——“江山依旧,旧貌犹存”。南京农业大学陈文林教授认为:小岗现在应该是“落后”的代表!

    材料四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誉为“天下第一村”。国内外媒体、考察华西村的学者和团体先后从不同角度寻找华西村成功的原因。当了解华两村改革发展的实践以后,更多的人认为:是制度、机制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使华西村长盛不衰。

    (3)根据材料三、四,谈谈你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