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9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8月底

    9月中旬

    12月底

    人民公社(个)

    8730

    16989

    26578

    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

    3778

    8122

    12325

    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30.4

    65.3

    99.1

    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

    4328

    4781

    4637

    A.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 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 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 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9 题
  1.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由商举。……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华商因此不及人,为丛驱雀成怨府。”郑观应感叹的是

    A. 股份经营弊端丛生

    B. 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C. 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 外商挤压民族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周时,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能够完成这一过程的是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不少唐代前期的租佃契约,表明立契租佃制当时已经十分流行。宋代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第二个特征,是在租佃制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这说明唐宋时期

    A. 均田制的广泛实行   B. 庄园经济的发展

    C. 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   D. 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D.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杨奎松在《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认为:“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主要是因为抗战胜利

    A. 实现了民族独立

    B. 增强了民族意识

    C. 促进了民族平等

    D. 建立了民族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届高三最后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

    B. 罗马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C. 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D. 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史学家说:“英国十八世纪失去了美洲,但是却在本土范围内创造了‘新美洲’。”材料实际上在赞扬英国

    A. 议会改革的创新精神   B. 积极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

    C. 工业革命带来的富强   D. 殖民扩张造就了殖民帝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届高三最后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它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下列作品与这段文字材料反映的风格一致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 《格尔尼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最早的是物质文化。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经过东汉时期班超、班勇父子的苦心经营,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陆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着丝绸之路,经过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断流向西方,直到罗马。随着中国丝货等物品长期大量的流入,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也开始向西方传播。唐宋时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开辟和蒙古军对西方的军事征服,中西人员往来频繁,中西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汇。这个时期西传的中国文化,除了物质文化外,主要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的历史性的航海对中西海路交通产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论观念。

    ——李丽华《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中国文化原本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化、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等因素的制约,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中国特有的完整的文化体系……但是凭借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别国的道路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的脉络。

    ——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化西传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文化元素的影响,并加以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唐玄宗后期,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使唐朝的军事形势由原来的“内重外轻”逐渐变成“外重内轻”,这与府兵制度的瓦解密切相关。由于府兵必须自备兵甲衣粮,所以服兵役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在均田制推行较好时,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种兵制还能勉强维持。后来均田制解体,农民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生活尚难维持,沉重的兵役就更无力负担了。边将们对待士兵极其残酷,他们为了侵吞士兵携带的财物,强迫士兵白天服苦役,夜间住地牢,折磨致死。到京师进行宿卫的府兵,境况也极差。农民为了逃避兵役,有的向来设军府的州县迁移,有的甚至烫坏手足,到了749年(天宝八年),“折冲府至无兵可交”,因此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

    唐玄宗开元年间,无论京师宿卫、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已基本上被募兵制所替代。大致来说,士兵的军器、衣粮都由政府发给,长期服兵役,他们是被雇佣的职业兵。当时唐朝的全部兵力约为57万多,而全国的边镇兵员共有49万,马8万匹,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边镇。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政府废除府兵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下面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胡滨在1954年对李鸿章的评价观点:

    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的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当时这一评价提出一条完善建议,并说明完善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潮,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