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单选题 23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B. 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C. 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

    D.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命运坎坷的根本原因是

    A. 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 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 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加两倍。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B. 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C. 农业调整解放大批劳动者

    D. 中共中央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周杰伦创作的一首歌中唱道“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歌中所唱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制品是:

    A. 青铜器

    B. 青花瓷

    C. 青花布

    D. 珐琅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国富论》提出了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第一定律”。宣吿“第一定律”破产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 “大危机”的到来

    C. “滞涨”现象的出现

    D. “新经济”的问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66年6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他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为此,他主张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建立海军,加强海防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实业救国,保护商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 东西方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

    B. 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 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 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冶铁技术的落后

    B. 小农经济的阻碍

    C. 精耕细作的需要

    D. 耕牛的极度缺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 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B. 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C. 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D. 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项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的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②洋务运动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民族资产阶级收回利权的斗争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A. 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 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 商业繁盛的地区

    B. 盛产煤炭的地区

    C. 邻近河流的地区

    D. 电力充足的地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轮船招商局

    C. 发昌机器厂

    D. 继昌隆机器丝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中叶,《华亭县志》记载:“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这说明明代

    A. 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   B. 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 江南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 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西方对华认识深化   D. 工业革命的需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 淞沪铁路

    B. 唐胥铁路

    C. 京张铁路

    D. 京汉铁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 欧洲商路中心转移

    C.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D.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

    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

    A. 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B. 精耕细作的特点

    C.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 人们生活美满幸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 ①

    B. ②

    C. ③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A. 工业革命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欧洲殖民扩张   D. 英国“光荣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从1763-1871年,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行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行”主要是指

    A. 殖民扩张

    B. 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 资本原始积累

    D. 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茶叶原产地是中国,最初作为奢侈品引入英国,此后茶叶成为英国人必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甚至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也影响了鸦片战争。这主要说明

    A. 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落

    C.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D. 世界市场推动社会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09年初,《大公报》某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这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 电影

    B. 《申报》

    C. 报纸

    D. 广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高达4200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当时

    A.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   B.民众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C.报刊与时俱进反映社会思潮   D.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A. 恢复银行信用

    B.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C. 站在垄断资本家对立面

    D. 通过国家资助使中小企业继续生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救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

    ——捕编自曾贵《“罗斯福新政”的兢业工程及启示》

    材料二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恒等于需求。”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自行调节已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经济体系均衡的关键,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由消费和投资额决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此,他主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战后,凯恩斯学说变成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摘编自张建刚《凯思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救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学说能成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条道路的转化: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请同答:

    (1)中国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什么?举出两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建设道路出现的曲折史实。

    (2)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化的标志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