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单选题 18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8 题
  1.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 百姓皆重商轻农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 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 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 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 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芍陂

    C. 通济渠

    D. 邗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日‘水早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在《周礼》“以九职任万民”中,商业位居第六,与农业、百工相提并论。这表明

    A. 上古时期,统治者重视商业发展

    B. 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

    C. 春秋战国时期,重商思想崛起

    D. 自古以来,统治者农商并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管对外贸易。”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A. 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C. 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 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 防止官商勾结

    B. 维持社会等级

    C. 重义轻利

    D. 重农抑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实业救国的思潮

    C. 工人阶级的诞生

    D.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东南沿海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②自然经济瓦解 ③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 随身带有粮票

    C. 在西餐馆就餐

    D. 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A. 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B. 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C. 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①建立经济特区

    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③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开辟经济开放区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被称为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一次把这个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现代史上的“四个现代化”纲领。你认为这一现代化纲领需要做哪些调整和补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面是某书中有关中国近代的部分目录摘选。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观的角度分析该目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编写原则,并说明依据。(分析出两点原则即可,依据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4分)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曩、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