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名句名篇 1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ɡě)    青(tāi)   胆(què)  长歌哭(dànɡ)

    B.媚(xiàn)   薄(fěi)   婆(suō) 然而止(ɡá)

    C.惩(chuānɡ) 忸(nǐ)   执(niù) 叱风云(chà)

    D.慰(jiè)   提(ɡōng)  闻(fēi) 歌载舞(zài)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笙箫     谩溯     苍海     挥斥方遒

    B.殴打     笔锋     喋血     走投无路

    C.租赁     瞩目     榆荫     顾名思意

    D.家俱     撰写     噩梦     陨身不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艺术实践表明,真实的东西,往往是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的,从而更能引起人们   的感受。

    ②凝视一幅美画久了,自己仿佛也融入画中,   于山水之间,深得其乐。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暴力的电影后,就盲目地模仿其中某些人物的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观众没有足够的     能力。

    ④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  会下劣凶残道这地步。

    A.新奇  徘徊  鉴别  却         B.新奇  徜徉  鉴赏  却

    C.新鲜  徘徊  鉴赏  竟         D.新鲜  徜徉  鉴别  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60年来,部队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武器装备也今非昔比,但对百姓秋毫无犯的传统,却一代一代传承着。

    B.大自然的创造力令人惊叹,风蚀的力量将坚硬的岩石“雕刻”成各种奇妙的形状,真可谓巧夺天工

    C.整改不光是挂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只有真正改变工作作风,老百姓对整改才不会口是心非

    D.这部著作既是他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他处心积虑反复修改的辛勤结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叫《阿Q正传》,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一部叫《朝花夕拾》。

    B.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有《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

    C.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再别康桥》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D.《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作者为艾青,原名蒋海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课内文言文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词语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距关,毋内诸侯

    B.张良出,要项伯  

    C.沛公奉卮酒为寿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再使用的一项是(2分)

    A.为之奈何                 B.约为婚姻

    C.秋毫不敢有所近             D.项伯许诺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之奈何             君我呼入

    B.吾得兄事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C.君安项伯有故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D.谁为大王为此计       所以遣将守关

    4.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感谢项王。

    B.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感谢项王。

    C.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D.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5.《鸿门宴》中的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无赖。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加以评判,并谈谈你的看法。(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选自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诗序)

    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宿 之。

    2.写出苏轼思念弟弟的一首词的篇名。苏辙读韦苏州诗为什么“恻然感之”?(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鹰击长空,                  

    (2)指点江山,                    

    (3)满载一船星辉,            

    (4)       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荆轲临别时,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黄鹤楼①

    1927年春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

    沉沉一线③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第一、二句之意,渺无边际的长江,横贯在大地上,漫长的铁路线贯穿南北。

    B.上片第三、四句之意,烟雨无边无际,龟山和蛇山,夹扼着滚滚东去的长江。

    C.下片第一、二句之意,黄鹤飞到了遥远的天上,此地只剩下供人游览观赏的黄鹤楼。

    下片第三、四句之意,端起酒杯洒向滔滔江水,心潮像长江巨浪,一浪高过一浪。

    2.本词上片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句式、押韵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分)

    3.本词下片中“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现代文阅读(共16分)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先生质朴的品质。

    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D.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

    2.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4分)

    3.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4分)

    4.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请以“     ,让我为你画张像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