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选择题 19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9 题
  1. 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的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百年国耻,更促进了香港的持续稳定、繁荣。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    )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1961年3月4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里曾是

    A. 红色飙升的起点   B. 生死攸关的转折   C. 军旗升起的地方   D. 中国革命的摇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 南京大屠杀惨案

    C. 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 重庆大轰炸惨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议报》(1898年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

    A. 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   B.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

    C. 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D.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  )

    ①遵义   ②瑞金     ③吴起镇     ④泸定桥

    A. ②①④③   B. ②①③④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④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取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 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 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 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 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这首童谣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B. 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 进行了正面战场抵抗   D.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 )

    A.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B. 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 彭德怀:几百年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几门大炮就可侵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D. 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 改革政治体制 B. 发展民族工业 C. 反侵略反封建 D. 推翻军阀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代出现了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区别这两大派别的关键是看他们是否

    A. 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

    B. 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C. 坚决要求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训练新式军队和培养新式人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

    B.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C. 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举人,上书光绪皇帝

    D.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前景。“光明的前景”指的是

    A.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C. 效法西方,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D. 推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为了吸引大陆游客,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设计制作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公仔。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 取得了北伐战争的初步胜利

    B. 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C. 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签署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统计,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中共党员人数由6万人减至1万人。原因是

    A. 北洋军阀政府的白色恐怖

    B. 长征初期的巨大损失

    C. 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根据地

    D.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行了两种命运的决战。下列哪种排序正确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

    A. ①③④②

    B. ①④③②

    C. ①③②④

    D. ③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立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然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的结果如何?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顾历史,日本在近代一次次发动侵华战争,给我们留下太多思考。

    材料一: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

    材料二: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当此国难严重、民族生死存亡之时,在团结御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

    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可能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2)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团结协作,共同抗日,列举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役及指挥者。(各列举一例)

    (3)结合有关史实,批驳材料三中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4)如何理解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5)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哪一天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凊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材料二: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材料三: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一的内容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的“此事”指废科举,此事发生于哪一年?与此同时,哪一出版机构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为近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3)引起材料三中社会习俗变化的社会力量是什么派别?材料中的青年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了”,但也有人认为“中国革命失败了”,你赞同哪种观点?说出两点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