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其他题 1 题,语言应用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辈(xíng)  怅惘(wǎng)   绅士(shēn)  凫水(fú)

    B. 归省(xǐng)  絮叨(xù)     撺掇(duo)   争讼(sòng)

    C. 糜子(měi)   斡旋(wò)    幽悄(qiǎo)   蕴藻(yùn)

    D. 恬静(tián)   羁绊(jī)     烧灼(zhuó)   冗杂(ché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蓬勃   磅礴   束缚   大彻大悟

    B. 震撼   恬静   流苏   叹为观止

    C. 瞳仁   摹然   严峻   嘎然而止

    D. 晦暗   恢宏   山涯   惊心动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B. 我反对将儿子送到贵族幼儿园去,希望儿子不毁在优裕的生活环境里,让他从小就具有刚毅、诚实、吃苦耐劳。

    C. 保障儿童权利是设置儿童节的初衷,这一要义在今天丝毫没有过时,所以仍需要成人时时反思。

    D. 虽然人生的幕布徐徐拉开,但在少年的眼里,世界和未来都是崭新的充满吸引力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B. 《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       (虽然 然而)我们是朋友,       (但是 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因为 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2)团支书又       (引进 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3)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       (浓厚 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赞不绝口 叹为观止)。

    (4)那种熙熙然庭院的       (肃静 静穆),是一辈子       (思慕 想念)着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根据语境,依照画线句子仿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文积累)

    写出三个含有“鼓”字的成语。

    (2)(材料探究)

    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威勇的艺术个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看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看戏途中   B. 渔火点点

    C. 月夜行船   D. 水乡夜景

    2.下列对文中画構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 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 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 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

    A. 味觉   视觉   听觉

    B. 嗅觉   听觉   视觉

    C. 嗅觉   视觉   听觉

    D. 味觉   听觉   视觉

    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

    A. 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 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C. 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D. 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5.第二自然段主要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锣鼓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傳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鈀。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

    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朝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春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

    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物、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钙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

    1.文中拿家乡的锣鼓与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作对比,作用是什么?

    2.家乡的锣鼓的用武之地主要有哪些?

    3.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了家乡的锣鼓。

    B. “也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一句中“漂泊异乡的游子”也包括作者自己。

    C. 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

    D. “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元宵节的龙灯会,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节日”的解释:①纪念日;②传统的庆祝或祭把的日子。请以“过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