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0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①恢复了周礼 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③实行“初税亩” 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阿姆斯特丹大学运用情感分析软件分析名画《蒙娜丽莎》,得出的结论是蒙娜丽莎的表情中有83%是快乐的表情,9%是厌恶的表情,6%是害怕的表情,2%是愤怒的表情。《蒙娜丽莎》主要反映了(  )

    A. 世俗社会的生活状况   B. 中世纪欧洲的蒙昧主义

    C. 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D. 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读图,对漫画体现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美国推行西方价值观,在全球发展民主制度

    B. 美国推行美式“民主”,目的是传播西方政治文化

    C. 美国推行美式“民主”,是为了领导世界

    D. 美式“民主”全球化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延续,维护美国的世界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日美安保条约》,其要点包括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军队;根据日本政府请求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乱和骚乱。这一条约的签订

    A. 是朝鲜战争带来的必然结果

    B. 给日本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

    C. 意味着美国亚洲战略的全面调整

    D. 推动了中苏两国的结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古代,没有用“专制”或“专制XX”定义中国政制。用“专制”定义中国源于孟德斯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规范认识”,直至今天。这一“规范认识”源于( )

    A. “西方中心论”   B. “西学中源说”

    C. “中体西用说”   D. “全球史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对外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并制定了对亚非拉地区的共同政策。说明欧共体

    A.军事联合正在发展

    B.一体化程度有所提高

    C.成为经济政治军事联盟

    D.压制亚非拉国家的崛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李卜克内西说:“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达尔文进化论学说最直接的“革命”意义在于

    A. 激发社会竞争意识

    B. 促进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C.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D. 进一步否定了教会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注:指人类)竟然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岂不)是非常奇异的。”伏尔泰的这一观点明显受到哪种理论的影响

    A. 牛顿经典力学

    B. “因信称义”说

    C. 生物进化理论

    D. 人类理性学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如图,出土于仰韶文化的陶盆内壁上部绘有人面、鱼纹、花纹的组合图形,人面的双眼表现出一种安详静穆、若有所思的情态,好像是陶醉于鲜花的芬芳,又像是在谛听游鱼的细微动静。这体现出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品

    A. 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 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

    C. 重在表现高超的制作技艺

    D. 是生产力低下的一种自然回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作品主旋律是

    A. 古典主义悲剧情结

    B. 文艺复兴人文关怀

    C. 现代主义批判意识

    D. 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

    材料二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够实施“缓和”战略的自身优势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苏联的“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实现了吗?说明理由。

    (3)分析说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外战略政策的内在一致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是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见利思义。

    ——《论语·里仁》

    材料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情形的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

    材料三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并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2)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汁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