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A. 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 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A. 利润丰厚

    B. 规模较大

    C. 技术先进

    D. 和平交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提到,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它不仅敲响了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居于支配地位的“王朝秩序”的丧钟,而且使欧洲大陆各国面临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为严重的霸权威胁。以下说法最能体现材料内涵的是(  )

    A. 拿破仑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 拿破仑战争彻底摧毁了罗马帝国

    C. 拿破仑战争完成法国大革命目标

    D. 拿破仑帝国被欧洲反法联军打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下列言论中反映老子思想主张的是

    A.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D.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笼络王侯人心 D. 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下列四幅疆域图,属于元朝的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评价道:它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纲领性文件,以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组织农村生产、分配和生活,让人人过着“通天下皆一式”的生活。这里的“它”指的是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如下图,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A. 总理衙门

    B. 同文馆

    C. 军机处

    D. 议政王大臣会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义和团民谣:“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其中的“和约”和“鬼子”分别指

    A. 《北京条约》、英法联军 B. 《马关条约》、外国侵略者

    C. 《马关条约》、日本 D. 《辛丑条约》、八国联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文中“合作”开始的标志是

    A. 中共“一大”召开 B. 黄埔军校建立 C. 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这样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影响。”此报道描述的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 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C. 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 D. 粉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如下图),其实施范围是

    A. 全国范围

    B. 国统区

    C. 解放区

    D. 陕甘宁边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图是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包括(   )

    A. 参加万隆会议

    B. 重返联合国

    C. 尼克松访华

    D. 中美建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20世纪50年代末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大跃进运动” D. 文化大革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79 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A. 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 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农业生产责任制

    C.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 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及其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反映的是2019年1月2 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

    A. 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 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D. 表明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下图中材料是文艺复兴时期某个阶级(阶层)的思想。这个阶级(阶层)应是(  )

    A. 封建贵族   B. 教士

    C. 资产阶级   D. 无产阶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詹姆士·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40—90年代极富经营头脑的英国某织布厂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詹姆士·布恩搬迁工厂是因为

    A.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 改良蒸汽机的使用

    C. 火车、轮船的出现 D. 飞梭的发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华盛顿的起床号》一书中说,1860年林肯的就职演说中20次使用了“联邦”这个词,却从未说过“国”这个词;1861年林肯在国会咨文中22次提到“联邦”,3次提到“国”;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根本没有提到“联邦”,却5次说到了“国”。林肯在这一时期使用“联邦”和“国”频次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独立战争的爆发 B.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C. 南北战争的深入 D. “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这幅漫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列强。头戴钢盔、口吐利牙的德意志猎犬将矛头对准了西线。跟在德意志后面的奥匈杂种狗只能以狂吠助阵。英国斗牛犬的后脚还在自己家里,前脚已跨到法国,帮助法国狮子狗对抗德意志猎犬。这幅漫画反映出(  )

    A.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欧洲霸主

    B. 英国的目的是控制整个欧洲

    C. 英、法、德形成了军事集团

    D. 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为使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之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九国公约》的相关约定

    A. 尊重了中国的主权与独立 B. 方便了美国在中国的扩张

    C. 维持了战败德国在华权益 D. 形成了战后的凡尔赛体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25年苏联“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增长……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城市新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这一系列增长的政策因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农业集体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这形象的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A. 波及范围广 B. 破坏性特别大 C. 持续时间长 D. 引发政治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二战后日本和西欧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其共同原因不包括

    A. 美国的援助   B. 科技革命的推动

    C. 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D. 区域的联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9年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与会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的主题深入讨论,完善了合作理念,明确了合作重点,强化了合作机制。这说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当今世界

    A. 政治多极化趋势 B. 经济区域化趋势 C. 贸易保护主义趋势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辛亥革命是中国步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力量进一步集结的标志,是一九零五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成立后,除发展组织外,主要做了两件工作:一件是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并同反对革命的言论展开论战;另一件是组织武装起义。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同盟会“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会的性质?

    (材料二)(辛亥革命亲历者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原因甚多。尤以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2)依据材料二,概括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古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也不能因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忽视它本身的光芒。”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1941.10.10)

    (3)依据材料三回答,“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材料四)《青年杂志》创刊后,在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认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那么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4)依据材料四回答,“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此陈独秀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5)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议员选举自由。此宣言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摘编自袁传旭《英国光荣革命琐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权利宣言》的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权利法案》颁布后,国家权力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英国确立起什么新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独立自主的胜利推翻了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美国人民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确立美国的民主制度。结果在相当长时间内未能建立起有一定权力的并对各州有约束力的中央政府。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的原则。

             ——摘编自张友伦《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费城制宪会议上制定的是哪一部宪法?根据这部宪法,美国确立的民主制度原则和国家结构形式分别是什么?与英国相比,其政体有何不同?

    (材料三)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六条 一切社会,凡权利无保障或分权未确立,均无丝毫宪法之可言。第十七条 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人权宣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综上所述,概括近代西方国家确立民主政治的共同手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外交工作主要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9日,联合国会议现场外,出现了叙利亚代表巴沙尔·贾法里落寞的身影。这位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在会上怒斥美国以谎言为由发动侵略战争。……但这没有能阻止美英法联军对叙利亚发动空袭。外交官无奈的身影,刺痛了无数中国人。因为这一幕,是多么的似曾相识!

    ——《人民日报》(4月15日)

    (1)请结合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史,举例说明:“这一幕,是多么的似曾相识!”

    (材料二) 1942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12月23日,在重庆召开了中、美、英三国军事代表会议,讨论了有关对日作战问题,并确定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总司令,成立三国代表组成的联合作战参谋部,由史迪威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据张殿清《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及启示》整编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原因,并概括当时中美关系转变的表现。

    (材料三) 苏联政府以重兵集结在中苏和中蒙边境,多次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美国深陷于侵越的泥潭之中。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中国重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政府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根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整理

    (3)依据材料三回答: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中美就“台湾问题”达成怎样的共识?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同年11月,中美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为中国入世扫清了最大障碍。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机事件。同年“9•11事件”后,中美加强反恐合作……2017年中美贸易总值达到3.95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4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

    (4)依据材料四概括:当今中美关系发展的特点。

    (5)综上所述,你有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美日崛起及其相互关系演变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日崛起)

    (材料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在美国历史上唯一的这次内战中,北方取得了胜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随着中央政府的力量日渐强大,美国经济在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选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华盛顿和林肯对美国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美国迅速超过欧洲强国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展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超越西方,给予东方人可以超越西方的毅力和信心,日本民族这种学习西方又不照搬西方,学习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精神,是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在明治维新中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发展有何重大影响?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什么?

    (美日之争)

    (材料三) 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美国、日本)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条约是什么?列宁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美日之战)

    (材料四)

    (4)图一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图二中历史事件的发生意味着什么?

    (美日之盟)

    (材料五) 美国、日本在不同时期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图

    (5)图一、图二反映出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外在原因是什么?图二、图三中日本、西欧实力的增强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