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一笔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所谓“字如其人”,虽然后来多从道德层面解读,但其本意仍是强调一种认真的精神,写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节选自《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方块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可用来说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从这种方式中了解“汉字是方块字”的部分原因。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楷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隶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人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最早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B.唐朝时选拔人才重视书法,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而颜师古创立的于禄字几经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必遵的书写正体。

    C干禄字楷书在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在清朝时被称为“馆阁体”,虽端庄秀丽,但写法程式化,千字雷同,破坏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D.古人写字,不仅讲求通篇的气势,而且讲求每一笔的手势动作,即把字写“活”,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的所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块字与中国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有关,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B.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唐代仕进者非常重视。如果学好端庄秀丽的干禄字,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谋求仕途发展。

    C.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要求书写连贯,下笔不悔,一气呵成。这是书法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D.在书写上,要达成气韵生动的功力,就必须进行日积月累的训练,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训练也成为一种人格训练,体现了一种认真的精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周树春 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相关链接:

    ①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 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时的情景,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②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彭定康“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这“最后一次”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复香港的兴奋和英国失去香港的失落。

    D.文章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 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

    E.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年5个月零4天”,说明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

    2.请举例说明文中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6分)

    3.文章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深刻含义,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6分)

    4.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的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题目。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节选部分为《再别康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1.节选部分的这两节诗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简要说明其异同。(5分)

    2.这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望岳》诗中,描写作者看到云在升腾、鸟在飞翔的两句是: “       

             。”

    (2)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中,“                 ”两句写花落鸟归,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生活哲理。

    (3)《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离别太子丹等人前往秦国时,通过“                   ”两句歌词,借自然景色表达了慷慨悲凉的情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我们可把《雨巷》这首诗看成是诗人感到迷茫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单纯地理解为一位豆蔻年华的青年在江南雨巷激起的感情涟漪,还可理解为诗人对美好的追求。

    B.诗中,没有剑拔弩张之势,没有咄咄逼人之威,他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惟妙惟肖的陈述之中,像是自然流淌的感情之河。

    C.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刘和珍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D.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骇人听闻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查尔斯•狄更斯出身寒微,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新词新语产生的源泉,新词新语又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

    C.对联的种类繁多,古今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来说,对联种类大体包括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组成。

    D.新闻播报要努力做到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要有播报者情感的适度融入,在情感处理上避免夸张和矫情之感不要产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代,学术繁荣,

    ①历代都尊奉孔子为“圣人”

    ②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

    ③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

    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⑤自汉代推行“独尊儒术”政策以后

    ⑥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A.②④⑤①⑥③   B.④②⑤③①⑥   C.②④③⑤⑥①   D.④②③⑤①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简要说明作者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表现淘金者怎样的个性特点。(不超过 40个字。)(5分)

    (他——淘金者,端详着狼咬剩的野兽骨头。)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是痛苦。死并没有什么难过。

    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那么,为什么他不甘心死呢?

    他知道他连半英里路也爬不了了。不过,他仍然要活下去。……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也许,这种想法完全是发疯,不过,就是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选自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汉字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  ,如收在《康熙字典》里的汉字就达47000多个。  ,如汉字与年号、谥号、庙号,汉字与姓、氏、名、字,汉字与避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汉字和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书法和篆刻,  ,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性美是天然的璞玉,不事雕琢而有朴素的美丽。在平常人的平凡生活中,不乏人性的美丽,只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就会发现人性的光辉。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谁对你产生过深刻影响?又有谁给了你人生的启示?

    请以“人性的光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肖像、动作或心理等,凸显人物个性。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中不能出现学校、地域等显示考生真实身份的信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