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语言应用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________。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 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______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______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B. 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C. 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D. 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B. 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C.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D.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3.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B. 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C. 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

    D. 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B.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郑和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C.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5月24日,由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主办的年度会议“国际太空开发大会”在洛杉矶举行。美国国家太空协会(NSS)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独立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其历史可追溯到1974年成立的国家太空研究所(NSI)和1975年成立的拉格朗日点协会(L-5)。

    本届“国际太空开发大会”的主题是“太空旅行—把人类送入太空”。大会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深空探测成果汇报、太空移民方案和太空资源开发与技术探索展示。与20世纪7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提出的通过在拉格朗日点建立人造圆柱体来实现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不同,目前美国太空移民以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为努力方向。美国太空界已经着手开始探索一系列现实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月面的熔岩管建立人类基地,在火星的Noctis登陆是否可行,如何在火星开展资源勘探、开采与利用,如何为人类火星基地提供能源等。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大会上重申美国探测火星的计划--2018年将无人探测器送至火星,为建立人类聚居地选择地点。2021年,用“龙”飞船将人类聚居地组成部分的两个居住单元、两个生命支持单元和两个供给单元运至火星。2025年,实现首批志愿者登陆火星。

    (选自《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6月13日)

    材料二:

    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摆在人类眼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移民其它星球。而火星以其与地球的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已经找到火星有液态水的记录。火星的自转速度与地球几乎相等,自转一周为24.6小时;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气,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火星地貌同地球地貌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特别是火星大气层中也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为火星表面创造有利生物生长发育的条件。

    然而探索外星和移民外星绝非易事。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调查显示,女性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18个月,男性工作24个月,所受到的宇宙射线的辐射总剂量就会超过其一生可接受的限度。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这种来自宇宙中的高能量原子碎片极难抵御,它们可以穿透层层防护,伤害到人的细胞和DNA。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失忆、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材料三:

    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中国国防科工委“航天工程中心”早在2016年8月就正式启动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2020年让探测器登陆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探月工程技术积累和火星观测研究让人类具备了“离开自己摇篮”的能力,国际航天机构均将探测重点瞄准火星。火星与地球相比,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火星表面非常干燥、年平均温度零下六七十摄氏度、火星大气稀薄、气压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但据介绍,未来改造火星可能会实现。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4月正式立项,计划在2020年实现火星轨道器环绕探测和火星车软着陆巡视探测。美国火星探测计划借助“好奇号”火星车将配有高精度仪器的实验室搬到火星。中国火星探测计划则是火星轨道器+火星车的“天地组合”协同工作。

    在欧阳自远看来,在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的过程中,为人类移民火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可能是一批基于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尽管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但深空探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仍处在基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弱人工智能的阶段。

    (取材于《澎湃新闻网》2017年8月24日新华社独家专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国家太空协会是一个致力于创建太空文明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由国家太空研究所和拉格朗日点协会发展而来。

    B.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尼尔曾提出的人类太空移民的梦想比美国在月球、月球轨道乃至火星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太空移民努力方向更具有前瞻性。

    C.虽然火星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未来对火星进行改造以及人类在火星建造基地,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D.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火星的探测已成航天大国追逐的目标。其中,中美两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有明显不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地球因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入侵招致终局时,人类要么等待灭绝,要么移民其它星球。

    B.中国开展火星探测的可行性论证与探月工程几乎同步,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从正式立项到正式启动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C.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最多只能在太空环境中工作6个月,是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D.目前应用于深空探测中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而探月工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走向强人工智能化。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不利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唠叨天使

    刘建超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绿树荫下,建有一排红砖蓝瓦的小平房。平房里的人大都开着居民常用的买卖,米面油盐酱醋糖,瓜果点心葱蒜姜。把边较偏僻的一间屋子,招牌上写着“鲜奶坊”。招呼生意的是一位身材丰满,短发圆脸的姑娘。  圆脸姑娘的买卖每天最早开张,匆匆忙忙的学生,晨练早起的老人,络绎不绝,你来我往。姑娘一个人忙里忙外,嘴里哼着曲,手脚不闲心不慌,奶瓶发出轻盈的碰撞声,屋里弥漫着鲜奶淡淡的馨香。忙完一阵子,姑娘蘸蘸额头上的细汗,把屋子收拾停当,便拿出一瓶酸奶放在柜台上,仰起脖子朝高楼上探望。

    一位老人此时就会来屋里取奶。老人步履蹒跚,手里还拄着根拐杖。老人拿了奶并不急于走开,把瓶子仔细端详,说:“就剩这一瓶啦?别人挑剩下的吧?姑娘?” 

    姑娘笑了:“大伯,质量都一样,都是今天的,上面有出厂日期,保质保量。”老人脾气倔儿:“有出厂日期也不见得就保险,报上不是经常说有过期奶。日期还不是随便就可以打上的。”老人把手中的瓶子用力地摇晃,好像要从中看出点明堂。

    “放心吧,大伯。要是有问题啊,我负责。”

    “小小年纪就说大话,你能负责了吗?你又不是厂长。”

    “我可以反映啊,我是经销商。”

    “等你反映,那还不黄花菜都凉了。电视上报道的假奶粉事件,等反映出来,把好好的孩子都吃成大头婴儿了。你说,这事怎么赔偿?谁能赔偿?”

    姑娘笑了:“大伯,我可管不了那么大的事。我只保证您老的这瓶酸奶没有问题,保您健康。”

    “有没有问题啊喝了才知道,没喝,谁也不敢保证。现在坑害咱老百姓的奸商一抓一箩筐。”

    “大伯,您要是对我卖的酸奶不放心啊,可以换一家。往南一百米,还有一家鲜奶行,您去那里看看怎么样?”

    老人不高兴了:“怎么?提点意见就想把我打发走了?我偏不去,我就在你这订奶。咋样?”

    姑娘说:“大伯,我逗您老哪,你要是走啊,我还不乐意呢。我还得您老来给我上上政治课,指指依法经营的大方向。”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嘴里还嘟嘟囔囔。

    几乎每次老人来都会和姑娘打一会儿嘴仗,姑娘已经习以为常。有时还故意找茬,惹得老人声调高昂。

    秋风如针,几周过去,树叶就像被抽干了血的身躯变得干巴枯黄。肆虐的秋风还没有来得及将杨树上的枯叶扫净,第一场雪就迫不及待地覆盖着城市,像蒙上了一道白色的帷帐。 

    老人又来取奶,步履艰难。

    “姑娘,你的店门口这么厚的雪也不扫扫?顾客如果滑倒了,摔伤了,还不得找你算帐?不能光顾着赚钱了,就不知道为顾客着想着想?”

    姑娘连忙拿起扫把:“对不起了大伯,刚才忙,没顾上。”姑娘抡起扫把左右开弓,雪花在她身边翻舞飞扬。

    姑娘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哈出的热气在她嘴边眉尖结成细细的冰霜。

    “好了,大伯。您可以放心的走了。”

    老人说:“我可不会表扬你,这是你应该做的。咱们市里就应该立个扫雪法,不及时扫雪的人罚他没商量。”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的,嘴里还嘟嘟囔囔。

    姑娘在老人身后扮了个鬼脸,笑容雕在漂亮的脸庞。

    老人几个星期没再来订奶了,来找姑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

    婆婆告诉姑娘,老头子走了。老头子走的很安祥。老头子常说,你是个好孩子,像天使一样。老头子大病后,就爱唠唠叨叨,连我都觉得烦。他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到你这里来唠叨唠叨。老头子还说,你屋里升着炉子,让我提醒你要常通通风,常开开窗。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树绿荫,建有一排红专蓝瓦的小平房。每天早上,“鲜奶坊”就有两个身影聚在一起“唠叨”,一个是白发苍苍的婆婆,一个是短发圆脸的姑娘。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唠叨天使”做题目,一方面透露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唠叨;一方面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B.老人取奶时“步履蹒跚”,说话语无伦次,去时“身子颤巍巍”,表明老人已经风烛残年,为后文写老人去世作好铺垫。

    C.小说写“第一场雪覆盖着城市”,是为后面写姑娘因受老人唠叨而扫雪作了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扫雪”的情节的产生。

    D.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以朴实无华的语句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包含着真善美的小事,言简意丰,发人深思。

    2.小说中姑娘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设置老人“故意找茬”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二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癸丑”这里指永和九年。

    B.“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C.“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D.“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

    B.第二段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此时此地良辰美景,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C.文章第三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由“欣于其所遇”的忧引出“情随事迁”的乐,写出忧而生乐,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

    D.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紧承上文从亲身感受谈起生死观,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激起诗人的思绪,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开头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升起时的美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易水诀别时荆轲所吟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请为下面三副对联选出下联,并指出每副对联适用于哪个中国传统节日。请将每副对联的下联的序号以及对应的节日,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大千世界光玉轮       ②七七鹊桥暖神州     ③二泉映月秋满山

    ④明月清风东坡词       ⑤冰心洁玉大夫诗     ⑥千门灯火夜如年

    (1)第一副:上联:三五良宵澄银汉,下联:__________,适用的节日是:____________

    (2)第二副:上联:一曲笙歌春似海,下联:__________,适用的节日是:____________

    (3)第三副:上联:芳草美人屈子赋,下联:__________,适用的节日是: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孔子说他“十有五志于学”,这与现在上高一的同学年龄大体相当,请结合你的学习兴趣,谈谈将来的志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请以“今夜无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思想健康。(2)文中不得暴露所在区县、学校和自己姓名。(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书写合乎格式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